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除夕:你贴春联吗?(图)
虎年缘何无春?贴春联分
名宦祠:新密县衙的人文
清宫春节礼俗:白绢写春
儒学?新儒学?价值形而上
唐君毅新儒学集大成
最新热门    
 
春联:新瓶自当装佳酿(图)

时间:2010-2-22 9:47:14  来源:西安晚报
容,写什么、写得好与不好都不重要,只要贴出来就算喜庆。民俗与楹联专家张志春在《春节旧事》一书中举例说,有些边远山民不识字,过年贴的春联就是用碗沿抹猪油、沾锅灰拓下的两行圆圈。春联以春节为宗旨,这就从根本上规范了它的整体走向和风致。传统春节讲究的是祥和温馨、红火喜庆,在敬祖礼神的氛围中更有崇高的意味。知道这些,便知春联中多无凝重反思、石破天惊式的作品。自古至今,人们也没有这样的创作传统与欣赏准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春联更多的是民俗意义,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固然不必过于苛求。但对于文化人来说,还是应该严格要求的。应当追求丰富的内容和完美的构思,写出个性,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写出文采,使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留下深刻印象,并有回味之处。尤其对于商业性批量销售者,因其数量大,传播广,更应严格规范,严把质量水准,杜绝粗制滥造的低劣之作。 

    当代春联的个性缺失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当代春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精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联也应该与时俱进。有的春联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看见上联几乎就能背出下联。一些陈年春联,甚至用了好几个世纪。有的尽管贴上了新标签,但依然思路狭窄、新鲜不足。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印刷体春联,有些人不愿意买,就是嫌印刷品千篇一律,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认为请人撰写的春联,用词恰如其分,内容随心所欲,更能反映自己的心声。如今,机器印制的春联,刻版时多是雕刻一些经久耐用的老春联,一个版能用十几年。印多了,今年卖不完,明年可以接着卖,这样的春联内容怎么会有新意呢?如果能像手机短信那样灵活生动,时时发展更新,看春联、贴春联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刺激春联的创新和发展。      

    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干巴巴的标语口号直接搬入春联,形成生硬术语的堆砌,减弱了春联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应该紧贴本体特点,力求大众化、通俗化,立足于鲜明生动形象,注入诗的语言、画的意境、歌的豪情。好的春联一定是突出一个“新”字,如重庆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们1949年在囚室贴的春联就很有特点:“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既有对旧枷锁的痛切,又有对新世界的憧憬。创作春联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皇家大院的春联与农家小院的春联就应有区别,学校大门的春联与园林大门的春联也应不同。如为西安城门写春联,就要将城门的个别性与大众春联的一般性区别开,既要了解西安文化内涵与城门的文化内涵,还要将城墙上每一个城门与其他城门的特点区别开,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城门创作出个性化的春联。      

    对联平仄和对仗不符合要求。如一幅印制精美的对联内容是“天长地久人之和,山明水秀居之安”,上下联都是平声落点,结尾却都是联律忌讳的“三平尾”。朱雀大街上一栋高大的楼宇门前贴的金字印刷联是:“院小四季常欢乐;门庭日暖风自和。”对仗杂乱无章,平仄多处失替,“院小”的内容和大楼的环境也不相配。另一座大楼门前的印刷联:“年年顺心走鸿运;事事如意迎吉祥。”“年年顺心”、“事事如意”也犯了连平连仄的禁忌。再来看一家中式酒店的大门联:“宏图大展,八方名流齐相聚;万紫千红,一杯春酒添喜庆。”一是对仗不工,“宏图大展”和“万紫千红”根本不相对,“齐相聚”和“添喜庆”也不相对;二是平仄失调,上联落点“聚”和下联落点“庆”同为仄声,犯了大忌。“八方名流齐相聚”句中音步也未交替。旧时代把对对子作为小学生重要的启蒙课程,凡识文断字的人,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对联功底和文史知识修养。而现代人在对联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专家研究很细很深,从不同的侧面深入开掘;另一方面是不少群众连基本的平仄要求都不懂,所以就经常出现不能叫对联的对联。      

    悬挂无序。按中国书写规范,对联应当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可现在的春联,有的由左向右,有的由右向左,甚至同一家的大门联是从左至右,而中堂联却是从右至左,全无规则,读起来感觉特别别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