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秦始皇20级的boss在哪里
秦始皇吃过葡萄吗?
秦始皇推广.人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炕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的陵墓在那里??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
秦始皇立下了哪些功劳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
最新热门    
 
秦始皇陵奏响历史与文明的华章(图)

时间:2010-2-27 11:01:09  来源:光明日报
布局的陵寝制度,对后代帝王陵园的建构影响深远。秦始皇陵及其埋藏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与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凡展现。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陪葬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74年发现以来,相继发掘并对外展出的三座俑坑,均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特殊内涵向世人展现出不俗的风采。一号坑气势磅礴,规模为最,平面呈长方型,面积达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6000余尊,战车50余乘,俨然一个步兵与车兵联合编组的庞大军阵,极具象征地表现出秦帝国强大的军事阵容和战斗力。二号坑形制特殊,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内含四大方阵,即弓弩方阵、车兵方阵、骑兵方阵和混编方阵,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尊。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仅520平方米,凹处置有四马系驾战车一乘,两侧为各自独立的南北厢房,坑中陶俑均着重装铠甲,且相向而立,研究显示,此坑很可能是军事指挥部亦即古代所称的军幕所在,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座俑坑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编列体系,是宫城守卫军的象征。7000余件与真人大小无异的陶俑,组成极富感染力的大型艺术群像,其制作采用了泥条盘筑、模塑结合、细部雕刻等手法,首先制作泥胚,而后入窑烧制成陶,最后通体彩绘以至完工,工程量极其浩大。而在56.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探明的陪葬坑多达180余处,其中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禽坑等一经面世,便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秦始皇陵的宏大规模和成千上万的陪葬物需求,对古代劳动人民提出的挑战异常严峻,而上述文物的相继出土则完美地表现出他们在工程规划、形式设计、雕塑技法、青铜铸造和写实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非凡高度。


    可贵的原创性、在技法和构思上对时代的超越、切题而精美的造型、古朴的构图、宏观的规划和细节的执行无不散发出人文主义的光彩,创造凝固于历史之中,达至永恒

    对创造者来说,历史不失公正。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帝国,但十五年后,这一帝国即宣告覆灭,而始皇帝陵与兵马俑群则作为文化遗产保留至今。这一文化遗产独特的精神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陵的格局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陵园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附属建筑及陵邑等组成,其整体布局和礼制设施显示,在继承殷周和先秦陵园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而使陵园建制达到空前完备的程度。这一工程的规划与成功实施,在诸多领域涉及到与秦帝国建立前后相继的各个时代,从而为考察秦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材料。

    其次,秦始皇陵所彰显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帝国的综合实力,可被视为《吕氏春秋·安死篇》中所谓国君陵园“若都邑”这一理念的现实模型。陵园布局的形式象征,正如一幅惟妙惟肖的都邑图:封土对应地宫,象征帝王生前居住的皇宫,以及不可冒犯的权威性;封土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宫城和外郭城;规模宏大的寝殿和便殿建筑群,象征帝王所享的正寝和休息闲晏时所用的便殿和别室;陵域内的其他各类陪葬坑均为帝王生前享受之物的缩影。这种以都城建制规划陵园布局的陵寝制度绝不仅仅是对帝王权力威势的单纯炫耀,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帝国的精神底蕴和时代风尚。

    再次,秦始皇陵通过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而使人在历史中的力量和尊严得以显明。参与修筑陵园的劳动者,早已摆脱掉君主专属代言人的身份,如果说在他们的时代,所有的规划和创作都是为了表现秦始皇位高权重的形象,为了迎合帝王的审美和野心,那么在今天,他们所要面对的则是全人类。优秀的古代工匠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原创性、在技法和构思上对时代的超越、切题而精美的造型、古朴的构图、宏观的规划和细节的执行等等,无不散发出人文主义的光彩,他们的创造凝固于历史之中,达至永恒。

    最后,嬴政的生平是秦始皇陵这一文化遗产精神价值和文化魅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秦始皇以武力征伐统一疆域,继而又以颁令制典、巡游天下、刻石颂功、建造陵墓来炫耀他的威势和雄才大略。而他对陵墓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