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历史上的刘邦到底是怎么
历史高手进 
历史上清朝末代皇帝崇祯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七十
中国最后的土司寻访:曾
历史上秦将蒙恬和蒙毅有
历史上的黄忠是个怎样的
历史上蒙毅真的失踪过?
历史上蒙恬和蒙毅谁更厉
历史上蒙毅是犯了什么错
最新热门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七十九次特大地震(图)

时间:2010-3-4 11:23:55  来源:人民网


    51 1846年8月4日(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黄海(33.5°N,122.0°E)M7(震中烈度无考)“道光丙午六月十三日。时加寅,江、浙等处地震,屋瓦横飞,居民狂奔,呐喊之声,山鸣谷应。”(《续当湖外志》卷6光绪元年刊本)

    52 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四川西昌、普格间(27.7°N,102.4°E)M71/2(震中烈度Ⅹ)“八月初七日夜,西昌县城内地震。屋宇倒塌,压毙官民,……城内城外及各乡场,除外来客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外,共计灾户二万七千八百八十家,灾民十三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名口,倒塌居民瓦屋、草房二万六千一百六间,压毙男妇二万六百五十二名口。”(四川总督徐泽醇奏折道光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53 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25.3°N,121.8°E)M7(震中烈度无考)“在基隆,第一次感到震动是在上午九时四十分,延续了三十秒钟。海关前的地面上有一些裂缝。市镇内大部分房屋震塌。有许多人被压在废墟下面。”(《字林西报》(英文)

    54 1868年1月4日) 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四川巴塘(30.0°N,99.1°E)M71/4(震中烈度Ⅹ)“三月十一日突然地震,后被火灾,……汉番军民喇嘛等约毙一千有奇。惟东面只震四十余里,南西北三面皆震一、二百里,二、三百里不等。震后复火,番民均被压烧过半,纷纷搬移如蚁。”(清·恒保《公余随笔》卷3同治刻本)

    55 1871年6月(清同治十年五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铁羊年五月)西藏错那、洛扎一带(28.0°N,91.5°E)M71/2(震中烈度Ⅹ)“今年地震灾情严重,房屋全倒,人畜物品亦全埋于地下。宗、寺院、百姓处境悲惨,因此无法支应差务。”(西藏错那宗呈噶厦文(藏文)铁羊年)

    56 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乙酉)甘肃武都南(33.2°N,104.7°E)M8(震中烈度Ⅺ)“十二日寅时地大震,南山崩塌,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许。各处山飞石走,地裂水出,杀九千八百八十一人,弥月不息。”(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卷19)

    57 1883年10月(清光绪九年九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水羊年九月)西藏普兰(30.2°N,81.2°E)M7(震中烈度Ⅸ)“九月普兰和噶尔通等地遭到空前大地震,宗府、溪卡房屋倒塌,……从噶尔通废墟土石中挖出之粮、物、死牲畜皮等,……”(西藏噶厦批复(藏文)木猴年八月十二日)

    58 1887年12月16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云南石屏(23.7°N,102.5°E)M7(震中烈度Ⅸ+)“冬十一月初二日,石屏地大震,声如雷鸣,自远而2近。城垣崩颓,房屋倾圮过半,压死老幼男妇二千余人。”(光绪《云南通志》卷4)

    59 1888年6月13日(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日)渤海湾(38.5°N,119.0°E)M71/2(震中烈度无考)“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城东北隅,有塔……五月初四日地大震动,塔遂倾塌,压坏塔旁寺屋及附近各住房,且有人口受伤者。”(《申报》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十五日)

    60 1893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四川道孚乾宁(30.6°N,101.5°E)M7(震中烈度Ⅸ)“七月十八日黎明时,噶达惠远寺一带发生地震。该寺楼上、下共一千四百余间房屋倒塌,六十五名喇嘛死亡,九十八名喇嘛受伤。受震区域东至中谷,西到恰坝石,共约三百余方里范围,汉、藏民人房屋共倒塌约四百幢,死亡二百二十八人,受伤一百三十三人。”(驻藏邦办大臣奎焕致摄政第穆咨文(藏文)光绪十九年)

    61 1895年7月5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三日)新疆塔什库尔干(37.7°N,75.1°E)M7(震中烈度Ⅸ)“旧堡基址、垛口均经损毁,四面倒缺两处,长三四丈不等。并坏炮台三座。其余营房、局屋、粮仓,坍塌无存。军装、粮料多被压坏。堡内及附近各庄民房,倾倒不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