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明末清初闭关政策之我见
清初不受拘束的绘画改革
清初皇帝怎么过春节?(图
从蒙曼说唐看帝王之爱:
学得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清初帝王为何青睐鹿角椅
中国帝王要面子:隋炀帝
古代帝王大赦天下以示仁
范文程凭啥做清初文臣之
历任帝王无一善终的王朝
最新热门    
 
清初帝王有啥饮食习惯?(图)

时间:2010-3-6 21:23:02  来源:辽沈晚报
;   清初御膳房特设十余间肉楼、熬蜜房、蜜库、果楼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的御膳房,是几间极为简陋的土石之屋。《满文老档》记载:“给汗供膳者雅哈穆。”努尔哈赤“召集臣属,议事宴饮”的宴殿,也仅是数间丹青盖瓦房,还有以草为顶的,尚未脱离原始建筑的形迹。群臣赴宴时也是席地而坐。后金天命四年(1619),赐宴始设矮杌:“天命四年五月,上(努尔哈赤)御殿设宴,殿左右设凉棚八座,命八旗贝勒大臣分班而坐。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及朝鲜二降帅等,则各赐短杌待宴。前次筵宴,皆席地而坐。短凳之设,自兹始也。”天命六年(1621)6月,海城析木城(今辽宁海城市)制陶艺人向努尔哈赤进献了3510件用于供膳的瓷质器皿。努尔哈赤大喜:“珠玉金银,固可宝爱,然寒者不可为衣,饥者不可以为栗,岂如贤才技士之为益于人者大乎?今析木城乡民献所造绿瓷器皿,此真有益于国家,胜珠玉金银万万矣。该乡民操此良技,来可不予以赏赉,用示鼓励。”

    盛京皇宫的御膳房,设在清宁宫的北侧,即“仓后阿母孙房东西所十四间”。“阿母孙房”汉译为膳房。将御膳房设在碾、磨房之后、宫仓的两侧,此处尚有十间肉楼。“大清门外有熬蜜房,与放炭楼、东果楼五间,西果房五间,粉子房三间,蜜库二间”。从档案资料记载看,果楼或果房主要存贮东北各地进贡的干鲜果品及三陵祭祀备用的果品。除膳房、宫仓外,清初御膳房还特设肉楼、熬蜜房、蜜库、果楼于皇宫内外,说明皇宫中用肉、蜜及果品数量之大。

    康熙东巡盛京最爱食谱

    关于清初满族宫廷饮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规定。但从一些散见的史料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黑图档》等宫中档案对康熙帝三次东巡的膳食有详细记载,康熙帝首次东巡盛京时,距清政权入关中原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仍保持着喜食粘食和甜食的生活习惯。

    粘食糕点

    东巡途中从皇庄征调的粮食主要有高梁、稷米(黄米,黏米的一种)、小米、稗米、燕麦、粳米(黏米,北方人俗称“江米”),还有小豆、绿豆等。这些作物是北方丘陵地带盛产的农作物,也是北方民族的主要食粮。在康熙帝东巡盛京前,向盛京内务府属皇庄征调的各种杂粮中,多次提到要“做麻花和撒糕用的稷米”,“磨的极细的蒸粘米饭用的稷米”。康熙帝第一次东巡盛京,从此皇庄要“稷米二金斗,白稷米一金斗半、红稷米二金斗半”。宫中不仅平时喜爱粘米饭,而且在祭祀天神或祖宗时也要贡献粘米饭。而将黏米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饽饽(即糕点),或油炸成麻花,或做成撒糕等各式粘糕点,中祭祀和筵宴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康熙帝第三次东巡盛京谒陵,还从京师带来“饽饽厨子”。东巡途中也备有炒面,如“高梁炒面、小米炒面”多种,也是满族早期生活习俗的反映。满族人早期行军作战、行围打猎,炒面便于携带和保管,用来充饥最好不过。

    蜜饯、萨其马

    满族先人早年生活的长白山区,是养蜂采蜜的天然场所。因此满族人很早就有专门的“蜜户”。清入关前盛京皇宫内置有“蜜仓”和“熬蜜房”,说明宫廷仍保留着食蜜的习俗。

    康熙三十七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派出”蜜丁“五百五十名,规定每人交生蜜七斤九两二钱四厘,合计交生蜜四千斤。”

    这一年康熙帝巡幸盛京时,仅盛京一处就要“蜜一百斤”。生蜜经熬制后用于制作糕点和蜜渍、蜜饯水果,至今仍有许多满族的传统食品流传下来,如“萨其玛”、蜜渍山里红、蜜饯果脯等,受到人们的喜爱。

 
    猪油炒蔬菜

    满族人养猪有悠久的历史,“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逢年过节、祭神祭天等活动以猪作“牺牲”,杀后先用于祭祀,后众人分而食之,名曰“吃福肉”。档案资料记载盛京皇宫原建有十间肉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