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孔子爱树(图) |
 |
时间:2010-3-23 12:12:56 来源:天津日报
|
|
|

《岁寒知松柏》王明明作
孔子终生倡仁,孜孜矻矻,赤诚执著,爱人爱物,泽及草木,其中有关树的一些论述和轶事,尤为深刻隽永,颇耐寻味。
随意破坏树木,是不仁不孝
仁和孝,本属社会伦理,孔子推而广之,用以规范和指导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人们的思想言行,迈向一个更加高远更加开阔的新境界。针对滥伐滥猎、肆意破坏生态的行为,孔子厉声断喝:“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并不反对适时适度的利用动植物,他是要把这种利用约束在合其情顺其理的范围内。违情违理,肆意而行,全然不管不顾树木鸟兽鱼虫的生存权利和生长规律,就如对父母和祖先肆行忤逆一样,乃不孝子孙。乍听来,孔子这“纲”似乎上得太高,以至有点离谱了。但细一想,近代科学已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缘何而生?缘何而存?岂不是生我也自然,养我也自然吗?自然,正是人类的生身父母、衣食父母。对自然不尊不重、撒泼放肆,不是“不孝”是什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其生态伦理观,在今天看来,竟是这般时尚,这般前卫。
孔子积极宣传这种观点,并注意用之影响政治人物,以期产生实际的施政效果。直到晚年,当鲁国执政季康子向孔子讨教有关传说中五帝的情况,问孔子:五帝中最早的太皞氏,为啥一开始就推行木德?孔子趁机答道:“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东方主生,是日出的地方,是一天开始的地方,春风吹起的地方。木色青青,正象征着东方,象征着春天,象征着万物诞生之处。王者效法自然,当然要以木德开始王天下。万物皆生于木,树木是万物之祖,自然也是人类之祖,我们能不对自己的祖宗敬之孝之,能不对树木爱之护之,广为植之吗?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这一重要观点,并以之规范弟子们的言行,培养出一批在生态伦理和生态实践方面卓有建树的高足。孔子一生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个叫高柴的,原本为人就憨厚,经孔子训导,更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无微不至地爱护动植物。特别是每到春天,他都坚持“启蛰不杀,方长不折”,这时决不猎杀和宰杀动物,决不攀折树木花草,对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小虫,正在春风中舒展的枝条,尤其注意呵护。孔子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启蛰不杀,则顺人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仁也。”赞誉高柴不伤害小虫,不攀折草木,是很好 [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