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人生有离合 惜芳泪满衣
国宝沧桑:唐太宗偷兰亭
唐太宗:以孝的名义建造
宋太宗在哪一次战役中受
唐太宗的局限(图)
清太祖努尔哈赤宝剑
唐太宗钓鱼(图)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
唐太宗何曾书晋祠中门联
唐太宗:虎父身后留下一
最新热门    
 
清太宗第十四女建宁公主(上)

时间:2010-4-16 13:44:40  来源:时代商报
额驸。另汉人佟养性于太祖朝来附后,太祖妻以宗室女,号西乌里额驸,并于太宗朝负责督造红衣炮立下战功。而大凌河之役后,大批明朝将领归降,在贝勒岳托(代善长子,太宗之侄)的倡议下,太宗特许将后金国诸贝勒之女妻明降将中的一品官;大臣之女妻明降将中的二品官;各官的兵士从人则以八旗牛录下寡妇女子等配之,一时间满汉通婚盛行。

    而清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亦曾于顺治五年(1648)谕礼部,称现在天下一家,满汉官民都是大清皇帝的臣子,若要相互亲睦,没有比缔结婚姻更好的方式了,故从此以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即不必经由国家允许,满汉即可自行婚配。同时规定婚嫁报户部之法规,即“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其娶。”亦即是说,满人娶汉女,是不准以汉女为妾的。因此,芳林新叶催陈叶,太宗第十四女建宁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世子吴应熊为妻,正是承大清国满汉通婚之余绪。

    而且,在皇十四女建宁公主下嫁之后,顺治帝与康熙帝也都曾将其本朝之公主嫁与汉官子弟,以结功臣之心,如顺治十七年(1660),顺治帝即将其抚女和硕和顺公主即硕塞(太宗第五子)之次女指嫁给了时为平南王尚可喜的第七子尚之隆为妻。而靖南王一族,娶皇室女儿为最多,靖南王耿精忠娶和硕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其弟耿昭忠又娶和硕饶余亲王阿巴泰(太宗之兄)之子苏布图之女;康熙二年(1663),其二弟耿聚忠又娶顺治帝抚女和硕柔嘉公主即和硕饶余亲王阿巴泰之子岳乐的第二女为妻。而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康熙帝又将其第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下嫁时为散秩大臣、一等男的孙承运为妻,足见其时满汉联姻之盛。

    顺治十年(1653)八月十九日,皇十四女和硕公主与额驸吴应熊的婚礼在紫禁城内隆重举行。慈宁宫前,陈列着皇太后的全副銮驾仪仗,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之侄)之和硕福晋(即原林丹汗之苏泰太后)为首的和硕福晋以下、多罗郡王福晋以上及上三旗(皇帝统领之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内大臣等命妇,俱身着礼服齐集于皇太后所居之慈宁宫,额驸吴应熊在内大臣的引领下来至慈宁宫,向时为皇太后的孝庄文皇后行三跪九叩头礼。此时,慈宁宫内陈设着以两头牛、10只羊和25坛酒所置办的25桌筵席,皇太后与众女眷聚宴同贺皇十四女建宁公主出嫁。而太和殿前,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和硕亲王以下、多罗贝勒以上之王公贝勒,着朝服立于大殿之阶上,固山贝子以下、甲喇章京、阿达哈哈番(正三品)及文武三品汉官以上,着礼服由午门外步入其各自所属之旗帐。顺治帝礼服出宫,伴随着中和韶乐,御太和殿升皇帝宝座。三声静鞭响过,额驸吴应熊入太和殿丹陛,向顺治帝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毕,多罗贝勒以上入太和殿内赐座,多罗贝勒以下者归坐于殿前旗帐。

    婚宴开始前,依满族习俗,要行“阿察布密礼”,即合婚之礼。具体仪式为:殿前设神桌,上置供奉神猪哈力巴(满语,译为肘子)肉一方,装3盅酒的托碟1个,解食刀1把。新郎吴应熊朝着神桌面南而跪,左首为主持仪式之人,其单膝跪于神桌前,手擎托碟,用满语为新郎吴应熊唱“阿察布密歌”即合婚之歌。其歌词大意为,选良辰吉日迎娶新娘,杀猪摆宴以供奉天上诸神,诸神保佑新婚夫妇长命百岁,子孙昌衍,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官运久长而夫妻共享富贵等。“阿察布密歌”共分三节,每唱一节后,左首之人即割肉一片掷向天,注酒一盅倾于地,以供神享。

    此次婚宴共设筵席65桌,酒65坛。先由内大臣向皇帝跪进酒,其余官员人等随行一跪一叩头礼。然后,各自开宴。席间,额驸吴应熊依定例,先上六九之礼即二九马(18匹)、二九雕鞍(18个)和二九甲胄(18副)。然后,再献空马21匹,骆驼6峰,合计为九九之数。宴毕,额驸吴应熊立于丹陛之上,再行三跪九叩头礼,静鞭三响后,顺治帝回宫。中和韶乐起,世祖福临于左翼侧门御览额驸吴应熊所进献之九九之礼,纳配雕鞍、甲胄马一九之数,空马10匹,骆驼3峰。余者退与额驸,此即清入关前史料所记之“酌纳之”。然后诸官退席,婚宴结束——皇十四女正式下嫁额驸吴应熊,成为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媳妇。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