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历史名人
最新热门    
 
教忠坊内轶事多(图)

时间:2010-4-29 11:00: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宛平县城隍庙皆已被拆改,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唯有教忠坊内的大兴县城隍庙了。

    ■当时兴师动众的城隍出巡

    明清时期,京城里有城隍出巡的习俗。所谓城隍出巡,即大兴、宛平两县的城隍前去拜见都城隍。农历五月初一(一说四月二十九),是大兴县城隍出巡的日子。每逢此日,大兴县众都要举行一套具有宗教意味的仪式。

    出巡之时,城隍塑像端放于舆轿之上,八人抬轿。许下心愿的信众,则扮成各种角色,与轿随行,作为还愿。这些人有挥扇的,有牵马的,还有的打扮成罪人的样子,披枷带锁前行。这些枷锁虽轻,但据说都是从衙门借来的真家伙。许了大愿的那些人,伸平双臂,用铁钩穿过皮肉,钩上悬灯,据说心诚则不觉疼痛。虽然实际上铁钩挂肉并不太深,而且灯下端有红绳与手指相连以分担重量,但听起来还是让人有些头皮发紧。钩肉悬灯的“勇者”不光是男人,还有女子。清朝有竹枝词唱到:“可怜多少如花女,爱作披枷带锁人。”还有人扮成衙役、鬼差的样子,敲鼓鸣锣,排场与知县出行相当。沿途百姓纷纷送上茶水,或焚香恭迎。

    城隍见毕都城隍归庙,才能开庙降香。塑像安放后,许愿者跪于阶下,“由一人唱名说某某人当堂开锁,于是即有人为之开锁去枷,脱去罪衣罪裙,愿心已了,方可安然回家。又对助善人说某某人当堂释放,于是牵马打扇提灯诸人亦有了交代。”五月天气已经较暖,而仪式每次要持续一整天,参与者往往挥汗如雨,疲惫不堪,但因在精神上能获得一些解脱,身体上的劳累也可以暂时忽略了。

    清末,步军统领、肃亲王善耆下令禁止城隍出巡,这一套仪式方告终止。

    ■清代的印钞厂(保泉局)正门,开在今东四北大街西侧的一条短巷里

    中国古代通行的货币主要有黄金、白银、铜钱和纸币。由于历朝用于三教塑像、法器以及贵族冠服、衣履、饰物的黄金支出巨大,造成黄金储量短缺,而纸币又容易腐烂,于是白银和铜钱在明朝成为流通最广的货币。

    铜钱又称制钱,由铜、铅、锡冶炼而成。铸钱的成本很大,但益处在于每一个铸币的价值都有所保证。铸钱越多,表明国家的贵金属储备越多。因此,有人将铸造这样的钱币看作是“藏富之术”。明朝政府严格控制铜源,严禁私自贩卖。凡是要购买铜、铅的铸钱厂,必须凭当地官府发放的批文才能免税运输。民间被查出有倒卖铜、铅行为的,都要以盗掘罪论处。同时,对制钱的每道工序严格把关。收钱时,用竹牌刻写炉头、匠头、捆钱人的姓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督铸官抽样检验,哪道工序出了问题,便重责负责人。劣等的铜钱则会被捶碎,回炉重新烧铸。

    明朝初年,国家铸币事务专属工部宝源局,地址在东单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天启二年(1622年),由于军费开支剧增,在教忠坊内增设户部宝泉局。清代沿用了前朝两局铸币的规制,并各设东西南北四作厂(相当于现在的印钞厂),其中宝泉局四厂,分别位于东四四条、千佛寺胡同、钱粮胡同和北新桥三条。同时明确规定宝源局铸钱用于工部所管各项工程,宝泉局铸钱则供官民使用。

    由于隶属户部,宝泉局所铸铜钱以背面铸有“户”字作为标记。到了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铸满文“宝泉”,后成为定制。宝泉局铸币流通广泛,故存世量也较大。那么宝泉局到底在教忠坊的什么位置,现在是否还有遗迹呢?

    从《乾隆京城全图》三排3、4列及四排3列看,清代宝泉局位于香饵胡同以南、花梗胡同以东、细管胡同以北的区域内。面积虽然不小,但房屋基本集中在钱局的东北角,他处除一水坑外,皆为空场。宝泉局的正门开在今东四北大街西侧的一条短巷里,值得注意的是,巷口路北还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宝泉庵。

    清末,宝泉局被撤销,原有建筑逐渐改作他用。时至今日,已经看不出当时的样子了。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