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北京电车:一道悠长的风
周海婴委员谈鲁迅两度相
最新热门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时间:2010-5-11 12:25:19  来源:北京日报
价值观念?我认为,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是儒学道德主体性特性的确立。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孔子根本之道的最精辟的概括。

    “仁”的涵义丰富多彩。其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爱一切人;第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之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治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衡量人的标准是看他本身的道德境界,而修养道德的根本原则在于实践仁道。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仁”是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但这种心理自觉,并非先天具备,而是后天修养而成。“克己复礼为仁”,就指明了通过自我修养回归礼义最终达到“仁道”境界的修道方向。

    儒家以“仁”为根本之道的理论主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特质。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就必须承认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宰权,就必须承认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儒学民本思想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君以民为本”,但从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后,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即已具有权力来源于民、君是人民请来为民服务的民主启蒙性质。其逻辑的发展必然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何?先儒早有论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孟子说“仁者无敌”,宋儒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可见,在先儒看来,仁与其他德目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将“仁”作为儒学根本之道是符合传统儒家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的。

    关于五常大德,愚见以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意义而言,则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五常之德”比较恰当。

    义:“义者宜也”。“义”的本义是指合乎“仁”的行为,是“仁”的体现。“义”在儒家道德伦理系统中的基本涵义,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

    礼:“礼”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既是德性原则,又是伦理原则。“礼”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和制度。

    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真实无妄的客观存在,是天道。“诚之”就是要人们信守这个诚,就是“信”,是人道。“信”的基本涵义是诚实、守信、守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法的精神。“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说明“和”为大德,不可或缺。在当代,尤有必要坚持执两用中、多元和谐的精神。

    敬:敬源于“仁”而合于“礼”。“礼”主要是制度习俗,“敬”则是行为态度。敬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曰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曰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长辈;三曰敬师友;四曰敬事敬业,即开创事业,建立事功。《论语》以“事思敬”为“君子九思”之一,就是要兢兢业业做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们或许要问:“智”为传统儒学“五常”之一,你为何将“智”排除在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之外?我的理由有三:一是要强调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文意义,上述“一道五德”更能体现儒学这一特质;二是“智”在传统儒学中主要是指“是非之心”、“知识”之智,是科学判断而非道德判断,可归入知识论系统;三是传统儒学包打天下,当代儒学则只扮演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角色,不能也无须包打天下,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智”的作用已经主要由科学来承担,而不必包含在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之内了。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