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宰相器量 吕夷简给宋仁
朱熹行书《上时宰二札》
王安石《明妃曲》:宰相
救时首辅高拱(图)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权倾朝野资质绝佳:“女
钱谦益:倒卖皇位的南明
苏颂:宋朝的宰相科学家
秦国五张羊皮换来的宰相
最新热门    
 
救时宰相张居正(图)

时间:2010-5-11 12:25:32  来源:北京日报
p;樊树志:张居正得到皇太后李氏与小皇帝朱翊钧的充分授权,得到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密切配合,“代帝摄政”,“宫府一体”,得以独断专行。凭借这样的权力与地位,大刀阔斧推行改革,雷厉风行。时人把这种久违了的政局,称之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因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论是迫使官员不敢懈怠的“考成法”,还是清理欠税增加财政收入的“清丈田亩”,以及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促使赋税徭役货币化,都收到了以往罕见的成效。嘉靖以来政治颓靡,财政亏空,边防废弛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国力不断下滑的颓势,得到了遏制。这就是张居正改革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

    刘志琴:张居正出身贫寒,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在万历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把衰败、混乱,几近崩溃的明王朝,治理得民富国安,人们称颂他是起衰振堕的“救时宰相”。“救时”是很高的评价,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震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被冤之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主持人:张居正与您所说的另两位改革家特别是同时代的王安石有何异同?

    刘志琴: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的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体制内部的革故鼎新。王、张都使得国库转亏为盈,摆脱财政危机,诸多创制都在后世得到延续和发展。然而王安石遭受抨击七百年,直到19世纪才得到公允的评价,而张居正身后虽然被诬蔑,家属罹难,而对他的赞誉却不绝于史。即使在他被诬之际,有的为他立碑称之为“社稷之勋”;有的刊刻遗集,自行出版;有的抚文追思,怆然泪下。令人玩味的是,为他平反的不仅有他的支持者,还有被他打击、与他结怨的反对派,这还不止是一二个人,而是一批人,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因为不同政见被张居正杖打致残的都御史邹元标称赞张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面对张居正,他竟然怀抱内疚,声称“奚愧矣!”拖着一条拐腿为昭雪张居正奔走呼号。这不能不使人惊叹!论人品和学问,张居正并不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郁郁而终,反对派犹追打不息,被谤七百年之久。而张居正被冤的身后,不仅有支持改革者的辩诬,还招来一批反对派的追思,哀叹世上已无张居正!是喜耶?悲耶?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前所未闻。

    张居正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

    主持人:在改革方略以及具体的改革措施方面,张居正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刘志琴:王安石是一代大儒,他的品行、文采、清廉,冠绝一时,可他是个书生,他一上阵就实施青苗、均徭等新制,进行经济改革,可他没有一个得力的班底,依靠的仍然是腐败的官府,再好的政策也经不起贪官的上下其手,例如青苗法,本是为减轻农民高利贷的负担,取消私贷,统一由国家发放低息贷款,然而原定的一年二分利,一经转手,成为半年二分利,层层加码,弄得国贷比私贷还凶猛,好心办了坏事,给反对派提供了口实,致使改革困难重重,弄得农民怨声载道。张居正改革所以能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关键是他周围有一批得心应手的人才,组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班底。张居正改革首先出手的是整顿官府,考察名实,淘汰冗官污吏,然后再进行清丈田地,抑制土地兼并,推行一条鞭税法。人们称誉这是“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得到民众的由衷拥护。十年新政,前五年官僚体制改革,后五年经济改革,创造了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王安石却无此大手笔。张居正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由于其改革明确提出近民便俗的主旨,以惠商利农的政策,使新政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超群出众的见解,也是他与王安石变法有不同结局的思想渊源。

    张居正不但长袖善舞,而且还打破道德观而“与狼共舞”,这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