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
利玛窦:科技传播者是怎
中西文化交融使者 利玛
利玛窦:16世纪的科技使
最新热门    
 
从利玛窦《四库全书》到上海世博会(图)

时间:2010-5-21 11:25:49  来源:光明日报
>

利玛窦的墓碑

 

    利玛窦的价值在哪里?在于他是这400年之始携西学入华,进行中西文化对话的标志性的第一人。利玛窦1582年8月7日进入澳门,1610年5月11日病逝于北京,万历皇帝御准葬于北京阜成门外二里沟坟地(今北京行政学院内)。碑铭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万历壬午年(万历十年,1582)航海首入中华行教,万历庚子年(万历二十八年,岁杪已是1601)来都,万历庚戌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在世五十九年(1552-1610),在会四十二年。”碑文采取汉文与拉丁文并列的方式,象征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沟通中西文化的身份。

    四百年前,利玛窦在中国内地传教交友二十七年,传播基督教文化,学习儒家文化,剃发去髭,换上僧袍,又改穿儒服,愿当中国子民。1592年利玛窦在南昌着手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他由此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使其“同胞断言他远比所有德高望重的人更神圣”。正是遵从这么一条入乡问俗、调适传教的温和的文化路线,利玛窦在肇庆被称为“利秀才”,在南昌被称为“利举人”,在北京被称为“利进士”,他的中文修养渐趋精深,获得愈来愈多的体面的认同。他翻译“四书”比王韬1862年在香港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四书五经译为英文早了270年,成为中西文化缔缘的先驱者。

    澳门在十六、十七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圣城”,由于葡萄牙国王握有天主教保教权的缘故而被视为“东方梵蒂冈”,是中国人看取西方希腊、希伯来文化,尤其是文艺复兴早期文化的一个有历史关键意义的窗口。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门是让人出进的,窗打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窗口也可以放进小偷和情人。1582年澳门窗口就放进了一个中西文化初恋期的情人利玛窦,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异样的色彩。

    在考察利玛窦与《四库全书》遭遇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他300年后的一位澳门邻居,也就是清朝末年杰出的维新改良思想家郑观应。郑氏历尽商海风波之后,1884年也就是利玛窦离开澳门进入中国内地302年后,以32岁盛年退居澳门郑家大屋(距离利玛窦学习中文的圣保罗学院一公里外),思考中国的前途和拯救的方法,写成《盛世危言》。书中对利玛窦颇存好感,称说“明季利玛窦东来,徐光启舍宅为堂,有奏留其教之疏,实为华人入教之鼻祖。而明史称其清介,亦未因入教而受贬也”。这里提到的徐光启,是晚明松江府上海县人,60岁后“冠带闲居”故里,著《农政全书》,身后归葬之地称徐家汇。他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文明的先驱者,徐氏之汇,汇向今日上海世博会所张扬的“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精神理念。郑观应《盛世危言》从商业富国的理念出发,主张“设博览会以励百工”,是从民族振兴的角度倡导上海办世博会的第一人。


    《盛世危言》专设《赛会》章,给中国人的脑筋增加一根世博会的历史和壮观的弦,它交代:“溯赛会之事,创之者英京伦敦,继之者法京巴黎,嗣后迭相举赛,萃万国之精英,罗五洲之珍异……美人赛会于芝加哥,其气象规模尤极天下之大观,为古今所未有……此会拥九州万国之珍奇,备海澨山陬之物产,非此不足以扩识见,励才能,振工商,兴利赖。”写《赛会》之时,适逢1893年美国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年”为主题,举办芝加哥世博会,盛况空前,其大道乐园启发了后来的迪斯尼乐园,爆米花、蓝带啤酒、口香糖刺激着饮食时尚。其时美国的GDP已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面对一流大国的气象规模,郑观应心存忧患,反省“中国之商务衰矣,民力竭矣,国帑空矣”,进而警醒国人,“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有意思的是,有美国学者名为“华志建”者,把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拟,认为那届世博会把世界的眼光聚焦到美国,而这届奥运会使美国人看中国的目光,就像当年欧洲人看美国崛起一样,既震惊又怀疑。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