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
清太祖第七子:年长功著
清太祖次子代善:获入朝
清太祖长子褚英:功亏一
欲与长兄试比高:清太祖
清太宗抚女和硕公主:关
清太宗第十四女建宁公主
崇尚简朴的宋太祖出手慷
人生有离合 惜芳泪满衣
太祖(朱元璋)简介 
最新热门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王多铎(下)

时间:2010-5-29 11:03:00  来源:时代商报
其为谋逆之多尔衮的同母弟而被追降为郡王,多尼遂成了信郡王。但多铎毕竟功高盖世,故多尔衮未平反时的康熙十年(1671),圣祖玄烨即追谥豫郡王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弘历下诏恢复多铎的亲王爵位及其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多铎之后世子孙亦承袭其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附记太祖诸子

    阿拜阿拜是清太祖的第三子,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母为庶妃兆佳氏。因是庶出,虽为皇子,其爵位却是一路逐级辛苦升来,从骑都尉到三等男,并于崇德四年(1639)受封三等镇国将军。顺治四年(1647)又晋二等镇国将军。顺治五年(1648)二月,阿拜卒于京师,享年64岁。

    汤古岱汤古岱是清太祖的第四子,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母为庶妃钮祜禄氏。汤古岱原隶属大贝勒代善之两红旗,后其讦告代善待其不公,籍没其属员。于是,判汤古代往依镶白旗和硕贝勒多尔衮。崇德四年(1639),汤古岱受封三等镇国将军。翌年十一月,逝于盛京,时年55岁,谥号“克洁”。汤古岱死后即葬于盛京福陵之北3里处的长岭子(今东陵区英达镇公家村),今墓已毁。


    塔拜作为太祖第六子的塔拜,亦为庶母钮祜禄氏所生,是汤古岱的胞弟,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塔拜与兄长汤古岱一样,原属大贝勒代善之两红旗,天聪九年(1635),其随兄长一起讦告代善徇私不公,后亦往依多尔衮。功封辅国将军的塔拜,虽贵为皇子,但亦能为奴所欺。崇德三年(1638)八月,塔拜的果园为和硕礼亲王代善的手下巴布赖所夺,塔拜虽要回了果园,但巴布赖因深得代善之心而被太宗宽宥。崇德四年(1639),塔拜卒于盛京,时年51岁。

    巴布泰巴布泰是清太祖的第九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其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天命十一年(1626),巴布泰奉命理正黄旗事。后随大贝勒阿敏驻防永平,因巴布泰不能力战拒敌而被罢职。崇德六年(1641),巴布泰被授三等奉国将军。顺治二年(1645),晋为一等奉国将军。翌年,巴布泰又从贝勒勒克德浑(太祖曾孙,代善次子萨哈廉之子)伐湖广,屡破敌阵,遂于顺治四年(1647)晋封辅国公。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巴布泰卒,赐谥“恪僖”,终年64岁。

    德格类德格类是清太祖的第十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其母为太祖的第二位大妃富察氏。德格类生前曾屡立战功。天命年间,曾参加攻克奉集堡、辽阳、沈阳等战役,于天命八年(1623)功封贝勒之爵,为后金国议政十贝勒之一。太宗一朝,德格类被任命为管理户部之贝勒,负责财政收支编审丁口,因其恪尽职守,被太宗赞为“办事妥协,不烦朕虑”。不仅如此,重要征战如大凌河之战、征察哈尔、太宗亲征伐明等都少不了德格类。

    天聪九年(1635)十月初二日,德格类病逝,享年40岁。太宗闻之,亲临其丧痛悼,并于凤凰楼前“设幄而居”,三日不食。不料两个月后,德格类被举报生前曾与莽古尔泰和莽古济等人盟誓,谋夺篡位,太宗大怒,令追削其和硕贝勒之爵,属下人口财产入官,其子废为庶人。因德格类终生未得平反,故其子孙后代亦被开除皇室宗籍——不再录入皇族宗谱《玉牒》之中。

    巴布海巴布海是太祖的第十一子,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巴布泰是其胞兄,同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所生。崇德元年(1636)七月,巴布海奉命随阿拜(太祖第三子)往东京祭陵,但巴布海独自先往,不但不等阿拜,而且祭陵所用牺牲也是随便取他人一牛代用。其犯了不诚不敬不孝之罪不说,当牛主要求偿牛时,本来罚巴布海30两白银入官,但他竟3年不给;牛主上告,加罚其60两后,他还是不给,反面陈太宗,称自己有理。太宗无奈,只能称其“愚昧”了事。不仅如此,巴布海所娶之妻为清初著名战将扬古利之女,是位超级妒妇,不许巴布海和任何一位异性独处,河东狮吼状无人可敌,太宗都曾叹为观止,无可奈何。

    崇德四年(1639),时任梅勒章京的巴布海受封为镇国将军。后,巴布海因身为皇子却要由固山额真谭泰等委派做事,故发牢骚说,现在的梅勒章京多如草木,还要我干嘛?我愿罢我梅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