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中国十大名窟之柏孜克里
古时佛山人如此过中秋(
最新热门    
 
千佛山诸泉的故事(图)

时间:2010-6-29 11:53:11  来源:济南时报
    这里除甘露泉名列七十二名泉外,尚有敛泉、长生泉、道士泉、漏水泉、龙泉等泉,诉说着千佛山周围古寺清泉千百年来的沧桑历史……

    去年,济南名泉被正式列入国家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济南名泉,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种版本的七十二名泉以外,还有近700个有据可查的泉子。它们或为泉池型,或为泉井型,或为漫流型,出露姿态各异;它们或依傍于名胜古迹旁,或记载在古籍文献里,或流淌于山野自然间,观赏价值极高;它们或与历代名士相关,或与历史史实相伴,或有民间传说流传,文化底蕴深厚。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泉城”的天下奇观。如今,我们撇开那些人们熟知的七十二名泉,将目光穿梭在历史的长河里,将步履行进在麓野的荆棘中,一起去探寻和发现那些少有人知的济南的泉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幽远故事……

    老舍在《趵突泉》一文中说:“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其中的千佛山,由千佛山、佛慧山和螺丝顶三座山峰共同组成,这里古寺清泉相生相伴,历史遗迹众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黄石崖上的敛泉

    济南,因为位于古历山之下,故而旧称历下。这座古老的历山,经过先人的开采,已经消失在沧桑的岁月之中了,仅在老城东部历山顶街留下片石孤存,即号称“三山不见”的历山顶。唐《封氏闻见记》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这正是古历山原始位置的真实记录。而《酉阳杂俎》中说历山“上有大铁索”,也与三山不见中的灰山和铁牛山相合,代表了齐人冶铁的古老历史。古历山消失后,名称转移至佛慧山,并且古人一直以来就把千佛山、佛慧山和螺丝顶视为一个整体,所以才有了千佛山即历山的说法。

    那么,历山的名称究竟是在何时转移的呢?这还要将历史回溯到北魏年间。北魏正光四年,齐州城里的信众们在螺丝顶之阴的黄石崖上开始雕刊佛像,这个造像过程一直持续到东魏兴和二年。其中,孝昌三年的先人们明确表示,他们是“于历山之阴敬造石窟,雕刊灵像”。也就是说,历山的名称至少在此时已经转移到了千佛山周围了。

    兴和二年造像之后,黄石崖就归于了沉寂。虽离老城咫尺,但在历代的方志之中从未提及。不仅如此,同样的问题还有,黄石崖第一窟乃是一个天然洞窟,窟内不仅造像众多,而且崖壁间有泉曰“敛泉”。洞内西北石壁上方题“敛泉”二字,不知何人所书,如今已经被槌拓得很难辨识。每逢雨季,泉水自石缝中涓涓而出,回声洞内,别有情趣。及出洞,泉声震荡在亘古的石壁之间,让人遐想无限。泉水漫漶之处,正是“苍苔侵佛衣”。然而,就是这样一眼古泉,也于史无征,实在令人惋惜。

    直到道光年间,济南诗人李僴和杨恩祺才先后来黄石崖观摩。李僴作《黄石崖搨东魏造像碑》一诗,立足敛泉洞外感慨地说:“凭高古洞外,啸恐触雷威。”杨恩祺作诗说他之所以知道这处造像,是因为李僴(字仲恂)的发现,“功当忆仲恂”。最终因为二人的临拓,黄石崖造像方被后人知晓。

    佛慧山间的古寺

    从螺丝顶西去佛慧山,一路浓荫蔽日,清凉无垠。在经了曲折幽回的盘道之后,一座巨大的山崖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古开元寺的遗址。开元寺的历史,应追溯到隋。佛慧山石壁上原有“大隋皇帝”的残字,大约在同一时期,正式创建了一座“佛慧山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开元寺,一些地方便直接将原有的寺庙改名,于是齐州城内的一座寺院就此改名开元寺。至于它的原名,至今还是一个谜。它与城南的佛慧山寺并存在齐州城内外,其间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流年。

    自佛慧山寺创立以来,僧人们便依山凿窟,雕刻佛像,在寺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摩崖造像和题记。北宋年间,李格非等名人纷至沓来,多有题刻。而题刻所围绕的,都是寺内的一眼山泉“甘露泉”,此泉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景祐初年,僧人们决定在山上刊刻一尊巨大的佛像,以示虔诚。巨佛的佛头雕刻完成以后,僧人们认为,整座大山就如同佛祖端坐,所以不必再雕刻佛身。如此一来,就给我们留下了那尊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