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中国十大名窟之柏孜克里
古时佛山人如此过中秋(
最新热门    
 
千佛山诸泉的故事(图)

时间:2010-6-29 11:53:11  来源:济南时报
佛头像,安坐在泉城之巅。佛慧山也就从宋末金初时被俗称为了“大佛山”。

    明洪武九年,济南正式成为山东首府。原来的济南府署为山东按察司署所占,直接的结果就是城内的开元寺被改建成了济南府署,寺庙遂告终结。然而僧人无处安置,便迁移到了佛慧山,改佛慧山寺为开元寺。万历时济南知府在山顶又建造了“文峰塔”,远望形似石橛。人们便传说,《酉阳杂俎》中所说的铁锁所系之处,就是佛慧山,因此俗称此山为橛山。明刘敕《大佛山》诗说:“去郭十余里,山回石径幽。白云常覆寺,黄菊最宜秋。塔影尊前转,湖光望里收。甘泉几滴水,能解世人愁。”当时,开元寺周围菊花烂漫,“佛山赏菊”成为济南八景之一。然而明人陆釴《山东通志》将“大佛山”误为“千佛山”,加之《天下名胜志》的将错就错,“佛山赏菊”也就衍派到了千佛山上了。

    如此优美的环境,加上石窟众多可作天然的书屋,开元寺自然成为济南名士读书聚会的好去处。明李攀龙少年时就和许邦才读书于开元寺,他在《宿开元寺示诸子》一诗中说:“三十年前住此峰,白云流水见相从。”许邦才亦称两人早年于开元寺“山栖同隐”。后来清濮文暹在怀念李攀龙时说“龙女或化身,抱珠忘沧溟(李攀龙)”。

    清代济南诗坛上有一个称为“鸥社”的诗人群体,诗社诗人范坰、乔岳、郑云龙,王德容、李僩等人皆来此读书赋诗,他们“相邀汲甘泉”,然后“次第山茶供”,最终“梦断白云山”,是当时文坛的盛事。可见这里自古就佛光塔影,清泉黄菊,美不胜收。


    开元寺里的群泉

    开元寺里除了甘露泉以外,还有4个泉。元代山东肃政廉访使察罕菩华来访开元寺,把泉东侧贞观年间摩崖佛像下另一山泉,题为“长生泉”。泉水自山隙间渗出,经年不涸,叮咚有声,最终汇为方池,是当年僧人们的重要水源,它的作用在于,“傍有石池泓漾,为僧人洗钵处”。

    明人樊献科在《游大佛山记》里介绍长生泉说:“东行十数步,有石窟如井,深百尺许。初窥之,黝窈沉沉,已乃冉冉有光,极底见泉穴,荡漾如滔涌,盖泉石激地洞中,微与日影争闪烁云。”赵晓林先生在《故纸中的老济南》一书中,记载了济南市立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于1932年所写的关于开元寺诸泉的几篇作文,这些文章用儿童的眼光为我们描述了长生泉的流年旧影:“看见有个铜佛像,并且像的下面有个池子,里面的水非常清澈。”

    除此以外,清代济南名士王钟霖在他的《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中介绍说,寺东山崖下有道士泉,又名咋呼泉,“夏泉如瀑,冬月每竭,其发颇急”。翻开典籍,明人晏璧将道士泉认定在了锦绣川青铜山南的大佛寺村。今考察大佛寺村,却无人知晓道士泉,只知有莲花泉。原来前人将开元寺俗称为“大佛寺”,故王钟霖所说的道士泉也是有根据的,两个道士泉同名但位置不同。

    寺中还有窦姑泉,王钟霖称“余刻逍遥游三大字于泉上石壁”,并说此字与自己在泰山、蓟县盘山以及山海关角山上的“逍遥游”石刻相同。如今石刻仍在,但题刻下方泉水已经被乱石壅塞不可辨识。

    另外,在佛慧山阳有一处长约十米的崖壁,窟穴众多。这里又有一处泉水名漏水泉,在山崖中渗出,潺潺而流,常年不涸,泉源下汇成东西两个小池,东方西圆,别有情趣。假如雨季,则沿山峪漫流,最终汇集为亩许的漫圆形泉池。如今晨练的人们多在此汲水后,回家泡茶饮用。由众多的泉水可见,僧人选择在这里建造佛寺,是必然的选择。

    兴国寺中的龙泉

    据史料记载,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唐贞观建”,“成化四年重修”,已历千载。但是,寺内的山崖之上,却保存着许多隋代的造像,时间要早于唐代。如今可知时间的造像题记有11种,其中最早的是隋开皇七年刘景茂造像记,最晚的是开皇二十年吴敬造像记,这些造像共计9窟,有100多尊。

    造像的主龛为极乐洞,洞与西侧龙泉洞相通。龙泉洞内有泉曰“龙泉”,因山风吹来声震如龙吼而得名。泉池深达3米,积于洞内深池,是旧时僧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