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关于爱国英雄詹天佑_
关于孙中山爱国的事迹?
关于张学良
关于魏忠贤的简介哪有?
关于项羽
关于项羽的事迹 
关于诸葛亮!_
关于鲁班的故事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故事的
关于刘彻的简介
最新热门    
 
关于意见 李世民与魏征(图)

时间:2010-7-15 12:07:51  来源:香港文汇报
衣,让听者听了很舒心。世上是否有这样的好事,不得而知。实际中好像那个“太监劝谏法”并不顶事。记得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太宗之受谏,不一定是以受谏为目的,而是表扬自己虚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门面。”此话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李世民虚怀纳谏,从善如流,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没有李世民,焉得出一个魏征?


    专制制度下的监督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碰上李世民这样素质不错的皇帝,魏征们还能获得承认,起一点监督作用。史书说李世民不敢当着魏征的面玩鹞鹰。假如遇到一个颟顸且暴虐的帝王,老魏的项上人头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没有制度的严格约束,顶多是多几个魏征,弄不好所谓“谏臣”就成了十足的摆设。谁也说不定皇帝们会怎样做事。

    后来李世民离了老魏的规谏很有点食不甘味的劲头。魏征有一段时间患病请了假,李世民说,你不在的这几天我的缺点多了。老魏死时李世民以镜子喻他,实在是情集与此,水到渠成。设若当初李世民视老魏的意见如无物,设若李世民以为老魏用心险恶,就是魏征比现在还敢犯颜直谏,他很难有机会或有兴趣思考很多国家大事,思考了也未必肯说出来;设若李世民求谏有始无终,老魏也不会讲国家社稷。一个人,不管他性格多么耿直,多么迂曲,说出的意见多与少,总和受到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唐朝前期不仅魏征爱提意见,大臣们大多如此。

    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翻成白话似乎就是:近来朝臣为什么不爱议论国家大事?老魏很实在,回答:“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李世民不愧为明君,连连点头称是。这样的问题,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问过大臣,只是那位臣子说,陛下做的已经尽善尽美,别人没什么说的了。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思想蒙昧。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千年之后的清朝大臣李鸿章比李治的大臣厉害。1896年9月2日,外国记者问李鸿章清朝报纸的真实性问题,李鸿章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这段话颇有独到之处:一是没有像别人那样强调清国国情与美国不同,二是把报纸缺乏真实性直截了当地完全归罪于编辑,这种工夫十分了得。从思路讲,李世民是问:臣子怎么不提意见了。李鸿章在答:清国新闻为什么没有真实性。细想理路是一致的,只不过魏征所说的原因不同于李中堂而已。唐朝兴盛,晚清败落自有世界大势的原因,上层思考问题的方式怕也不可忽略。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