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昭陵圣号碑麻姑献寿图之
昭陵明楼雷火谜案(图)
揭开昭陵地宫的层层迷雾
昭陵六骏在美修复两骏 
兵马俑之谜:秦陵地下是
两千多年前的交易 秦始
最新热门    
 
昭陵地宫 暗道深深深几许?(图)

时间:2010-7-17 11:48:48  来源:辽沈晚报
,张承建三人在老人的带领下乘坐英国产的毛比勒敞篷轿车,到了北陵,因为北陵神桥前面有很多方石拦路,汽车不能继续前进,于是四人下了车朝着北陵里面走去。到了隆恩门、绕过隆恩殿、穿过大明楼下门洞,那位84岁的老人停了下来,指着门洞北面大约两米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暗道的“门户”,当时,那地方正中嵌着一块铺地石板。两位专家愣了一下,思考了很久,说,这事情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层层向领导汇报。于是四个人又乘车离开了北陵。至此,他们再也没有去真的撬开石板,进入暗道探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那么,那老人口中的暗道“门户”真的可以抵达地宫么?还是老人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时至今日,那位当年的瓦匠早已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从他口中知道真假了。只能依据经验来判断。

    有的专家认为,如果真有这么一条暗道,那么这暗道很可能是北陵墓道的入口,因为河北清东陵乾隆帝陵就是这样的制式。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是北陵进入地宫的墓道,因为清代墓葬的墓门,一般就在正前方,那么北陵也应该是这样。另外,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北陵自从建陵以来,陵寝从来没有打开过,从北陵墓门的完好程度看,它应该从未遭到过破坏。

    1963年狐狸引出暗道踪迹

     1963年11月深秋一天的早晨,北陵公园管理所一位工作人员在陵寝西侧风水墙外树林里巡逻。突然发现不远处卧着一只狐狸,他大吃一惊,随即放轻脚步悄悄过去想把它捉住。可是,还未等他走到跟前,那只狐狸却“腾”地一下跳了起来,然后左蹦右跳钻入了附近一个树洞里不见了。这位工作人员有点害怕,他立刻喊来几位同事,开始一桶接一桶地向树洞里灌水,企图用这个办法把狐狸灌出来,岂不知这是一个灌不满的洞,灌了好长时间也没见狐狸的影子。

    他们着慌了,一种奇特的感觉在他们脑海里显现,这个洞一定有什么古怪。于是,他们又拿来铁锹、铁镐,把那个树根刨了下来,然后沿着洞口往下挖,挖了大约有1米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块大青石板,表面平整而光滑。他们纷纷来了兴趣,小心翼翼揭开石板一看,底下是一个砖砌的暗道,里面不断涌出一股股刺鼻而发霉的气息。

    这些工作人员一边掩鼻一边好奇地往里探望,突然,一个人大叫道:“这不会是地宫暗道吧?”大家一听立刻愣住了,难道这就是三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地宫暗道不成?大家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等到暗道口稍稍不那么刺鼻了,他们继续朝里看了看,但是黑黢黢的,啥也看不到,连那只狐狸也没了踪影。

    这是个重大发现,于是,他们把这个发现迅速报告给了公园领导。北陵公园领导立即将这个情况向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反映,文物管理办公室责成工作人员于崇源等人前往考察。考古人员经过一番考察后认定,这个“暗道”确与北陵陵寝有关,由于北陵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暗道”不可轻举妄动,后来决定将“暗道”口掩埋。那只狐狸最后也无法再次觅得了。

     1965年暗道探险差点出不来

     1965年市有关部门修建人防工程,他们听说北陵公园发现过“暗道”,于是,市政府召集市文化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进行研究,研究决定首先对“暗道”进行实地探查。

    不久,有三个人幸运地成了这次执行探险任务的小队成员,他们是市某公安消防队战士、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考古人员于崇源、市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沈长吉,由沈长吉为组长。这三人想了很多考察方法,准备了很多用具,百米绳、指北针、手电筒、照相机,防毒面具、报话机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匕首。一切准备好后,他们仨就开赴了现场。

    揭开石板,戴上防毒面具,他们仨进入了地洞,进入的“阵法”是长蛇阵,于崇源在前,沈长吉在中间,消防队员在后。不过这地道实在是一点儿不宽敞,刚进去,三人就只能猫着腰前进了。据测量数据,这洞洞口长约1,5米,宽0,5米,深度距地表1,5米,东西走向,沟底用方砖铺成,两壁先是6层青砖平铺,再上是5层错叠收顶,顶端采用单砖横铺封顶,砖缝均用石灰灌浆,暗道内全高1米,宽0,5米,上面为青石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