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宫春节礼俗:白绢写春
《正蒙·太和篇》一语之
故宫太和殿等为何无满文
太和公主
最新热门    
 
太和古洞:160年修来的仙风道骨(图)

时间:2010-8-11 11:26:39  来源:南方日报
条红布巾,救了他们的性命。

    程知县的几个亲兵逃过一劫,在城外找到一个郎中,替程知县洗伤敷药,简单包扎后,连夜乘船逃往太平乡大埔岗郭氏家族避祸。据郎中透露,程知县因为有颈上的红布巾阻挡了剑锋,所以没有伤及大静脉,侥幸留得一条性命。

    红巾军攻陷清远城后,不久其主力部队西征广宁、四会,只留下一千兵丁驻守。在城西三十里太平乡大埔岗郭氏家族避祸的程知县探得消息,立即召集郭氏大埔岗房和黄洞房(即现在的飞来峡镇)的郭氏乡勇,日夜操练,并不断联络各路乡民组成“光复军”,准备光复清远城。

    除夕夜晚,城外的“光复军”与城内的居民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光复了清远县城。

    此时,程知县站在县衙里感慨万千,想起死去的亲人,才领悟了太和洞道士的签文:“二三遇赤荒”,暗示程知县的二个妻妾三个女儿在咸丰六年遇上红巾军(二三得六,赤即红也);“寒冬稻枯黄”,农历十一月已是寒冬季节,稻谷早已枯死(禾死),暗指“程”字已砍去一半,程知县有性命之忧;“孤魂呼无口”,暗指“程”字砍去一半后,继续砍去头(口字);“见城不见王”,暗指砍去“程”字中的“王”字,表明清远城的知县程兆桂已被逐出县城,流落他方,县城已无“王”管。

    ■观瀑亭的来历

    功名如尘土好施留后人


    岁月悠悠,太和洞不知不觉已经历了将近160年的岁月沧桑。前人在沿溪而上的小径旁建筑了许多凉亭,游人每走一段路程,便可坐下憩息一会,细细品味沿途风光,诗意盎然。而每一个凉亭都有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映日亭、惜步亭、听泉亭、涵碧亭、澄心亭、大观亭、自然亭、观瀑亭等。各个亭子风格迥异,令人流连忘返。

    其中,观瀑亭的前身叫“瞻瀑亭”,由清远县城一个大财主捐资修建。财主喜欢游山玩水,每逢初一、十五必定带着妾氏、丫环、轿夫、护卫等人浩浩荡荡而来,到了瞻瀑亭,财主照例要在凉亭休息一会,边吃果品边观瀑。

    由于一场秋雨,溪水充沛,瞻瀑亭对面的瀑布如万马奔腾,势如破竹,一道白练从山巅呼啸而下,震天动地,扣人心扉。坐在亭里,仍感受到丝丝爽朗的气息扑面而来,惬意极了。

    当天观瀑的人特别多,游人在赞叹瀑布之余也在赞叹修亭之人。一位读书打扮的年轻人感慨地说:“如今为富不仁的富翁不少,但修建瞻瀑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肯定是个知书达礼、宅心人厚的大善人,可惜不识尊颜。”

    听着别人的赞美,财主心里非常高兴,但观瀑之人并不知道是自己修建,又感觉有些遗憾。财主回城后,请画师给他绘一幅肖像,然后命人将它悬挂在瞻瀑亭上。

    有一次,财主重游太和洞,忽然,他又听到凉亭里传出的议论声:“听说修亭之人是个大财主、大善人,济世为怀,热心公益。可惜好人短命,过早离去,你看!遗像也挂出来了。”还有人提议向“遗像”默哀。

    听此议论,财主像失魂落魄一般,病倒后卧床不起。太和洞得道高人闻讯,前往探视。见面后递给财主一个包袱,笑言道:“芸芸众生,渺如尘土,功名利禄,过眼云烟,施主何必介怀?”

    财主闻言,打开包袱,觉得有如神助,精神一振,竟下床与高人品茗,众人皆奇。原来,包袱中之物正是瞻瀑亭上的“遗像”。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高人解开了财主的心结,晚年更加乐善好施,九十而终。

    瞻瀑亭几经毁建后,至今还保存完好,但已经改名曰“观瀑亭”,意为“前人建亭,后人观瀑”。清远一诗人赠题楹联为:一瀑飞来银汉外,千人仰望玉屏中。


    ■道家传说

    慈航石与观音大士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