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朱易安: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读《文学史学原理研究》

时间:2009-7-3 13:44:16  来源:不详
出来的”“具有规律性意义的认识”;第三,文学史家的“寄托”和“议论”,“前者与史家的动机有关,后者与史家的心态有关”(82-88页)。“事本”则被定义为“凡与文学相关的人间种种事情,无论大小轻重,无不被人发掘开垦”(96页)。

 

  在四本说中,“事本”说的提出,更具有理论构架的开放性。“事本”的命题,可能最早是中国诗歌的流传中对“本事”的关注,也与近二十年来叙事文学研究成果遍地开花的状况有关,但作者提到法国朗松关于文学社会学的影响,以及关于开放性体系的说法,这便使我再次回味董乃斌先生关于文学史无限性的论述(28-42页)。他说:“一切以史料为基础、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具体研究(无论实证还是析论),都可纳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这种研究还可能是有限的吗?”(31页)以这样的“无限性”收纳包裹进有限的“原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虽然作者多次重申“开放性”,但确定的“要素”或者新生的要素必须包罗万象、言之成理,这就再次回到本文开头时说到的难度,即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涵盖所有的现象。在当下实证研究学风盛行的今天,完成《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这样开创性的理论研究,不仅其勇气和获得的成果弥足珍贵,在学术争论和商榷中,研究者建设性的心态则更加珍贵。

 

  通读全书以后,再度感受到“四本说”的确定,对于文学史学来说,不仅是对现有文学史成果的形态归类,而且是对文学史构成的要素的界定。其实,无论何种形态的文学史,都少不了上述四种要素。或者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不同的文学史著作,某种要素更突出而已。对这些要素的综合或者分别使用,其实是史家基于特定历史时期以及个人审美经验的自觉行为。或者说,文学史的写作,其实是对文学发展阐释的一种话语权。记得20世纪90年代讨论重写文学史的问题,提倡文本细读的回归,潜在的意义就是,你误读了文本,我们重新读过,以纠正你的误读。所以,说到底,重写文学史,是对文学发展历史的新阐释,是一种话语权的博弈。博弈中,也往往是一些非主流的文学现象挤进主流。这种论争非常有意义,这一个过程不仅出现了许多新成果,孕育了文学史学这样一个新的学科,更重要的是,文学版图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周边逐一被开发,逐一被认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世界,而且,也似乎预示了它的无限性。当文学史的成果呈现出复杂和多元,话语霸权也许就很难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将是话语权的分置与合作。《文学史学原理研究》在专题研究中,分章论述了类型学、范式论、史料学和编纂学等,包括在不少章节中不断阐释没有能够专设一章的问题,例如情感的问题(103页)。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强调文学史本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甚至在论述文学史的构成和功能也不断强调:“文学史的功能不是一个常数,更不是一个死数,而是活生生的,开放式的,变动不居的。”(145页)将理论研究形成一个开放的框架,面向未来,这也许是《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最有意义的方法论。

 

  作者说,“四本”中,“人本”是核心,我并不反对。但又觉得随着文学史当前和未来功能的延伸,这个核心也许会转移。最近读到美国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的《屠猫记》,作者在序言中说:

 

  本书探讨的是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书中试图陈述的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也就是他们如何阐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并且注入感情。这种探究的途径在法国称之为“心灵史”,也可称作“文化史”,因为那是以人类学家研究异域文化的同一方式处理自身的文明。那是“民族志”观察入微所看到的历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