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迦南:喧嚣时代的孔子——读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时间:2009-7-7 15:24:11  来源:不详
无数可能性,他们有自由选择各自的立场,而最终却没有人获得成功。他们寄望于对传统采取某种姿态,能与西方文明顺利连接,获得尊严。他们所主张的与真正认同的历史与价值也许是分离的,需要的是以一种重识过往的态度来获得新的思想资源。

 

    在他们心中,未来社会的蓝图也许产生于传统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或者分离。但无论如何,首要目标仍是重新确立什么是中国。中国在地理和思想意义上的世界地图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当“天下”成为过去,全球主义造成的危机意识不仅带来心理上的失落,亦无法解决构成当下人们生存状况的传统和历史意义问题。中国在全球历史的时间序列里落后了,那么,学习一个“现代”的“西方”,是否能治疗否定传统带来的心理创伤?随着帝制的结束,儒学赖以生存并发挥效用的制度场所随之消逝,那么,儒学又将以何种面相进入全球主义的新的现实当中呢?列文森敏锐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性。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来,共产主义都为中国寻求到一条突围之路,它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同时,亦将儒学以光荣的形式送进“博物馆”,使之成为与现实世界相疏离,而又可供凭吊与怀恋的文物。

 

    列文森对儒学的判断在“博物馆”的比喻中尘埃落定。然而,“文革”及后来的历史使列文森这一说法遭遇到不可预测的复杂性,还没来得及作出回应,这位天才型的学者便英年早逝。我们不禁想象,如果他能够看到中国近四十年的历史,将会产生什么新的看法?一切线索都仅仅存留在列文森的字里行间,我们只能从这里再次回味,那些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

 

    儒学已经死亡,还是将要复兴?这或许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从列文森的书中寻找答案。今天,我们似乎再次看见一个魅力四射的孔子,一个在大众传媒中以日常伦理的角度获得重生的儒学。可事实如何呢?如果重读列文森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列文森早已睿智地指出了令人哀伤的事实——其实一切都变了。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