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夏明翰:为追求真理凛然…
作家阿来:文学要追求世…
央视重组“新闻中心” …
“新文学”概念的回响或…
最新热门    
 
追求“新变”的中古文学研究——评刘跃进先生新著《秦汉文学论丛》

时间:2009-7-9 16:13:35  来源:不详
拓展延伸至北朝文学领域。因此,从2005年至2008年,跃进先生又相继推出了《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先生合著)、《秦汉文学编年史》、《秦汉文史论丛》三部著作。它不仅标志着跃进先生学术研究领域的重点从魏晋南北朝向秦汉文史方面的转变,而且还表明其学术视野、研究方发生了一些“新变”。

 

  第一,区域文化视野下的秦汉文学研究

 

  跃进先生的秦汉文学研究注重微观和宏观的系统结合。以《秦汉文史论丛》为例,此著上编以微观研究为主,集中对人物贾谊、班彪、班固、蔡邕、蔡文姬,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贾谊的《诗》学背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典引》,蔡邕的《独断》,蔡文姬的《悲愤诗》等进行研究。在对历史已有研究成果反思的基础上,跃进先生着重对秦汉之际的文体问题予以关注。他指出文章意义上的“文”,早在秦汉就已产生;从现存资料来看,有关文体研究的论著,当以蔡邕《独断》为最早;中国古代文体学观念至秦汉已经日益明确,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文体也多在秦汉时期基本定型(《秦汉文史论丛》,第146页,第171页)。这些成果丰富了秦汉文体文学的研究。

 

  下编则侧重于宏观研究。跃进先生以区域文化作为秦汉文学研究的契入点。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地理条件的因果关系密不可分,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第21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九州之内就形成了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秦汉之际统一中央帝国建立的郡县和封国的不断变化,经济、政治、文化重心的转移,均使地域文化得以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历史学界对先秦地域文化展开了深入、细化的研究。

 

  总结和反思前辈学者有关秦汉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跃进先生认为,单纯地从行政区域、地方语言、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地域划分也许还有不尽如意之处,因为地域文化不是若干异质文化的拼盘,“应当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因为所谓的文化区域,往往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或者依托交通要道,绵延伸展”(第295页)。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其都市建设往往依山傍水,表现为格外看重地形的肥饶,有山有水的地方最易成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跃进先生以编年史为“纵”线,地域文学发展以及文人流布为“横”线,把地理环境中的山水、气候、植被、人口、土地,以及人文环境中的方言、习俗、物产、景观、民风、性格、学术、思想等要素相结合,将空间的问题转化成时间问题来思考,又以空间的格局支配思维的框架,构建起秦汉地理区域文化的历史观。其《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河西四郡的建置与西北文学的繁荣》、《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秦汉时期的巴蜀文学》、《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释“齐气”》、《“鲁学”解》等文章,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运用计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对秦汉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作品传播、文人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综合研究。充分反映出作者在个人学术上不满足于单纯文学家、文学作品的研究,而趋向于从地理区域文化发展脉络中重新解读秦汉文学,并变化自己的研究风格的尝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