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港台散文:同文同种同情怀

时间:2009-7-15 14:26:51  来源:不详
   

     看惯了余秋雨式一色文化苦旅,读者或许有点烦。许许在豆瓣网里比较了新近出版的两本旅行札记,一是大陆文化人苗炜的《让我去那花花世界》,一是香港学者马家辉的《死在这里也不错》。在她看来:前者“游记的皮囊里,生硬地塞了大段大段典故,好像百度词条”;而后者写的“就是旅人从异地归来,满载着他乡的见闻,说给乡亲听。不登黄鹤楼,因为他病了,当病好之后,第一个感想居然是好想回家。”她认为“旅行本是发自本能想要看世界的好奇心,可文化人游山玩水,总害怕自己写成了玩乐指南,于是统统写成了文化苦旅。就好像你已经尝了巧克力的滋味,还非要看它的说书。”因而她坦言:“看完老马的《死在这里也不错》,我觉得他才是‘花花世界里的顽童’;老苗虽然写了《让我去那花花世界》,却好像还在寻找,寻找一个‘死在这里也不错’的地方。”

   

     一位酷爱阅读的大学生称:“文章好不好看,取决于它能否让读者顺着作者的笔触、思路去死去活。”港台散文尽管体裁、题旨、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流露出的“卷面亲和,用语喜人”让人如沐春风。不少读者苦等林奕华的《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并指出:“他话说得直,里面很多文字恐会得罪人,但叫人看得带劲儿。”评论家毛尖则这样评价台湾作家黄碧端的文字:“不看黄碧端,你不会有什么损失;看了黄碧端,你就不愿错过她任何一篇文章。她素笔淡墨,黑白电影,风尘恋恋中我们刚涌出眼泪,却被她幽幽一默化解,可真要笑,想到忽忽昨日,倒又呆了。”与其说它们有什么杀手锏,不如说它们是以简胜繁,把散文从那些浮华、花哨、芜杂、冗赘的外套中剥离出来。

   

敢于直言直抒胸臆

   

     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囊括经史子集,几乎包罗万象,然百余年以来,却被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种类推到边缘的位置。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秋雨散文”类型以博览多识边指点江山边悉数掌故,曾为默默无闻的散文领域注入生气,可书袋子掉得多了也容易陷入窠臼,失去新鲜感。

   

     身为著名散文家的林文月在《散文的经营》一文中提到好的散文贵在“真挚”二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皆不足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