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张弘:抄袭与学术复制

时间:2009-7-21 12:31:34  来源:不详
一字一划照录了。扫描、复印、网络下载、电脑拷贝……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应有尽有。因此不仅莘莘学子从中大获甜头,高校的领导兼学者也频频尝鲜。最近,就有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和北师大博士生杨伦一起,把下载自网络的文章改一改开头结尾,就当成自己的成果发表在2009年4月号的《哲学研究》上的行径被揭露出来。

 

    除了像这样赤裸裸的抄袭,另一更巧妙的方式,就是在“参考”、“借鉴”的名义下,大段抄录别人的文字,有的稍作修改,有的一字不改,再略略添加自己的一点议论。但不加引号,不作注释,因为如逐一注明,全文几乎就只剩引文了,根本不像学术上的创见。但还须最后一步,即在文末“参考文献”里列上对方的著述,那样的话,即便被人捉住了,也有诡辩之词可推托。如此做,通过文字处理软件的若干功能,轻轻巧巧就能搞定。

 

    还有更高明的方法,是复制外国人的。利用自己懂得外语、别人不懂或不大懂外语的条件,把外国学者的著作和论文,翻译或译述过来,当成自己的著作发表,以为能够瞒天过海。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前几年就有复旦大学的某教授,把德国的专业辞典的词条翻译过来,凑成一本专著,结果被同样懂德语的同行揭穿。也别以为翻译好赖算付出了劳动,翻译软件有的是,鼠标一点,外文字码就变成了汉语。无奈那些翻译软件低能得很,译得不通的地方往往有之。读那些以涉外专业的课题为题目的论文,凡佶屈聱牙、语不通顺、篇不畅达的,不必费劲查找对勘,十有八九是靠翻译软件从国外文献扒过来的,甚至连译述者本人都囫囵吞枣,没弄明白人家到底在说些啥。那样的文章,反而借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由头,容易得到发表机会,并唬弄那些急于求知的年轻人。

 

    最后一种,可谓达到极致了。一篇论文,一本论著,看来文字上并无抄袭的痕迹,但其中的中心概念、演绎逻辑、最后结论,都是现成的东西。貌似有些新鲜的提法,但其实早由别人发明在前,无非照着葫芦画个别一样的瓢而已。篇章结构和标题、行文改头换面了,但主要观点全是别人的。而对理论学术上的先行者,却绝口不提,仿全都属于他本人的独创。那种做法,已经不止是抄袭,而成了偷窃。还有等而下之者,所谓的专著或论文,都在转述别人说了又说的内容。它们可能正确无误,但属于多少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只不过换用了自己的口吻。那种老一套的陈词滥调的再三复述,无疑也等于在抄袭。

 

    学术创作,是和独立自由的研究相伴相生的,其最高境界是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但现在已沦为学术复制。凡身在高校和学界者,都明白上述各种路子业已风行若干年,可算得上是另一种“潜规则”。这是抄袭现象当前仍未见任何消歇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也是被揭露出来的抄袭者很少有人得到严肃处理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当思想观念的创新如此步履艰难,当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如此盘绕纠结,当新思维新方法难以得到萌发和成长的空间,当数量始终是比质量更关键的量化管理工具,当机器复制几乎渗透进所有的领域时,怎么可能期待学术复制重新回归学术创作,并进而从根本上杜绝抄袭的恶习?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