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蜀道有多难?登高有多高…
最新热门    
 
至道有道 大名无名——各界群众送别季羡林先生

时间:2009-7-21 12:32:16  来源:不详
2009年7月19日,本是平凡的一天,却因为对一位世纪老人的最后告别而变得极不平凡,眼泪、菊香、哀伤、景仰以及对平凡和伟大的理解,注定要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今天上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季羡林先生于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 
辞世,享年98岁。连日来,设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季先生灵堂前,2万余人前来吊唁。今天是这个世界最后见他一面的日子,是这个世界上那些亲近他、尊敬他、景仰他的人们见他最后一面的日子,也是许多人见他第一面的日子。 
  晨6点,就有人早早来到八宝山季先生的灵堂外,8时,告别的队伍已排了很长很长,白发苍苍的老人,天真稚气的儿童,青春阳光的大学生,风度翩翩的学者,质朴的打工者,炽热的阳光下,泪水混着汗水,手中白菊静静地开放。 
  10岁的小朋友孙宁璐从山东济宁赶来送别季爷爷。两年前,她读了一本书,叫《季羡林散文集》,从此喜欢上了季爷爷,尤其是那篇写老猫的,让她感到季爷爷是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其实,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他非常喜欢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托人送给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一套线装本的《西游记》。今天六小龄童专程赶来和先生告别,他沉痛地说:“今天我来送别先生,却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与先生见面。”说起季先生送的书,他说:“上面还有先生亲笔题字,语气之谦和,让我这个做晚辈的感动不已,感激不已。” 
  一位来自广西永安县的读者在一本散文集中看到季羡林先生的《八十抒怀》,被深深打动。“我没有什么文化,季先生他是大文化人,我很崇拜他,来送送他。” 
  一位和季羡林先生从无交往的普通读者和朋友抬着一大丛荷花,是她跑了三家花店才订到的,“荷花是圣洁的花,我想把这圣洁的花送给这圣洁的人。”河北的一个普通民警仰慕他的学问而来,辽宁一个普通大学生回家途中特意在北京停留,为的是看一眼他心目中的老师…… 
  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既是送别,也是相识。他们中绝大多数并没有见过季羡林先生,也从无交往。这一次见面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也许,这些只读过他的书但从没有交往过的读者却正是理解他最深的人。因为简单,所以纯真,他们或许只是随意翻开某一本书,智慧、仁爱、宽厚、和善……先生的品格和德行如同潺潺溪水从字里行间流淌过每个读者的心田,春风化雨,润泽黎。 
  九时许,公众告别开始,这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依次缓缓走进灵堂。灵堂正中,摆放着季先生生前最喜欢的照片:老人穿着蓝色旧中山装,戴一顶灰绒线帽,在阳光中微笑,澄澈淡定,温和快,一如老人留给世间的印象。 
  “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一季酷暑惟有清塘荷花韵谁为国学注英魂,百载人生常伴微光马缨香总有师诲铭心头”……一幅幅挽联道出季先生渊博精微的学问高度和返璞归真的人品境界,写满人们的绵绵哀思。 
  著名书家欧阳中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范曾、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知名作家张抗抗等各界人士,北大外国语教授王邦维、段晴和任继愈先生的女儿任远等季先生指导过的学生,都赶来为先生送别。 
  欧阳中石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从季先生的身旁走过,热泪盈眶。欧阳先生称季先生“老师”,他说:“先生一生经历了艰难困苦,作出了不朽的成就,如今他幸福地走了,祝愿他一路走好。” 
  先生虽逝,斯文犹在。 
  季先生的学生,来自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丘山新也已经白发苍苍,他回忆起探望先生扶着先生散步的情景,眼圈发红地说:“他是特别和蔼的人,对学生特别好。” 
  季先生的弟子,北大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段晴泣不成声,最近一段时间她脑子里总是想起先生面试她,还有第一次给她上课的情形。她说:“我们和外界通过散文认识先生的人不一样,先生是对我们有恩的人。” 
  已经86岁高龄的北大东语系教授黄宗鑑教授特地写了一首排律《送季老远行》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唏嘘不已:“我本想把新写的《华夷译语》当做生日礼物,8月6日送给先生看看的,谁知他已远行。” 
  先生虽逝,德音永存。 
  北大教授陈嘉厚一直在季先生指导下做《东方文化集成》的编辑,“季先生在学术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是靠勤奋,二是靠天赋。”陈嘉厚说,“就拿《糖史》来说,先生为写此书看了20多万页的书,相当于400多本书啊。他常说,做学问关键在于抓到一个问题后要抓住不放,终生不渝,很多人经常改研究,很容易泛泛而谈,不了了之。” 
  北京市志愿者协会派了十多位代表前来和季先生告别,季先生曾经做过该协会名誉会长。“季先生主张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他说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志愿者精神的体现,我们要研究挖掘自己的志愿者精神文化内涵。”协会副秘书长陈炳具说。 
  段晴说:“先生常说,我们在学术上实际上是断档的,对世界学术界在做什么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他提倡让年轻人要出国,但又要求我们出国不是去赞叹人家的伟大、富饶、先进,而是去发现学术的至高点是什么,同时发现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今后再也不能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再也不能和老师促膝而论了,季先生的学生们难抑哀思。“唯愿继承先生的遗志,将其发扬光大。” 
  一条条深情的留言,一朵朵洁白的菊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先生远行,他留给我们的宝藏之门才刚刚打开。他是一介布衣,也是一代宗师,辉煌和朴实在他身上令人惊叹地得到统一。 
  这位伟大的老人告诉我们什么是平凡。这位平凡的老人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 
  昔日英挺的清华四剑客,如今一抷净土掩风流,留给后人无尽的哀思与景仰,慢慢传说。 
  先生走好,遥远的天堂不知道有没有梵文和吐火罗文,愿您在彼处岁月静好,和乐安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