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张翼星:名师是评出来的么?

时间:2009-7-24 11:51:47  来源:不详

一所有成就的大学,要有一批名师或大师作支柱,影响校内外。上世纪宋体>50年代中,我进入这所著名大学时,确实是名师云集,盛极一时。但在接连的政治风浪中,他们大都受冲击,或者靠边站,被置于教学阵地之外。30年的风雨沧桑,消磨了大好时光,待到斗转星移、柳暗花之时,他们多已步入晚年,随之便难免相继谢世。“五四”时代孕育起来的那一群师辈人物,在校园内的身影逐渐消失。大师们的分量是厚重的,如今高楼伫立,人群熙攘,也有人去楼空的感叹。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少学科和人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人文、社会领域的那些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大师难以再现;真正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名师,也不易寻觅。一面在呼唤和争创“世界一流”,一面却短缺名实相符的大师与名师,与海外对话、交流,不免相形见绌。这是当前众多大学里颇显尴尬的一道难题。相关部门有鉴于此,便布置“评选”任务。在名目繁多的“评选”活动中,又增添了“评选名师”一项。原定三年评选一次,后改为每年评选一次,并分“校级”、“市级”、“国家级”,逐级遴选,争相竞逐。积七、八年功夫,“名师”数量已相当可观,还将继续不断地评下去。这样评出的名师,不能说完全没有知名度和可信度,然而,与以往的名师相比较,却有显著的不同点:以往的名师是长期培育、实至名归、水到渠成的结果;如今的名师则要布置任务、分配名额、凑集材料、逐级选拔,有揠苗助长、主观拉拽之嫌。以往的名师多是学生爱戴,校内公认,并对社会有积极影响者,如今的名师却产生于狭窄的“申报”和“评选”的范围,学生多不知晓,社会并无反响。以往名师之“名”,是一种实际的声望,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体现,是教师本人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发生的影响,并不涉及个人利害,更非本人所计较和追逐者;如今的名师却与各种奖励、报酬、待遇挂钩,因而容易成为某些单位或个人追逐的目标。某些申报和评选过程,往往缺乏严格的学术准则和民主程序,缺乏应有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学生本是“名师”的首要评鉴者,却常被忽视在外。有些申报者“当仁不让”,许多诚实谦让者不愿申报。这就难免出现弊端和偏颇。实际上,教师之“名”与未“名”,名师与非名师,都是相对的、变动的,但一经“评选”,列入名单,就反而划上一条界限,把它固定化了,并不真正有利于名师的成长和涌现。

 

  蔡培先生当年最重视学术自由的环境,最重视人的心灵、感情的陶冶。他在北大虽只开设过“美育”一课,但他融合中西教育思想,提出并贯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和一系列现代大学的理念。同时他吸引了众多英才,使他们聚拢在一起,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自由地发表学术见解,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并在学问与道德上要求培养一种完全的人格。这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几十年里人才涌现,名师辈出。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最杰出的教育家,可说是名师中的名师。曾经任过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当他年方26岁,在美国尚未拿到博士文凭时,蔡先生签署的北大教授的聘书便已寄去。尽管胡适在政治上颇受争议,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作用,他的《中国古代哲学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