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钱…
郑渊洁:我的书发行量比…
郑渊洁:希望金庸大侠给…
最新热门    
 
尤莼洁:学术本无国界 “国学”何妨开心学

时间:2009-7-30 10:37:21  来源:不详
果视野宽一点,就会发现“国学”的此种困境并不独特,西方的经典哲学、文学和美学都遭遇过:从20世纪开始,大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也被指责为再难提供具有心灵震撼力的、深度而永恒的“体验”。古典主义的韵味悠长、意境幽远和个性独特,在走进当代之后,日益被解构成短暂性、平面化和时尚化。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说:“人们草草地阅读,追求简短的东西,但不是那种能引起反思的东西,而是那种快速告诉人们消息而又马上被遗忘的东西。”

 

    这是知识走下神坛的代价。著名的“学术超女”于丹说:“如果我们不做通俗的讲解,如果我们不站在今天的生活坐标去还原古典,难道我们要普通大众去捧着论语原来的读本去阅读吗?”此言不虚,在这个多化的时代,学术的标准也在多元化,不能说处庙堂之上就是真学问,接近社会大众就是假学问或没学问。走向社会大众,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还需要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另外一功,需要公共性与知识性的平衡与结合。尤其是,如果考虑到中国60%的电视观众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大众传播中强调“国学”的原汁原味显然更是不现实的。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他一定不会料到“国学”今天的大热,只是“国学”也不再是先生当年所授之学,而是日益分裂成硬币的两面:寂寥书斋中的“国学”厚重而又艰深,是钱钟书先生所谓“二三素心人”的专利,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担;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国学”,又的确需要简单通俗、寓教于乐,让观众开心。这两面看似撕裂,但并存不悖。为什么不把书斋的归于书斋,大众的归于大众?让“国学”在两者交融与互补中继续向前。考虑到这些,对《开心学国学》这样的节目,不妨指责少一些,包容多一些。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