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明代人们怎么通信
儿子眼中的季羡林:从未…
儿子眼中的季羡林:从未…
儿子眼中的季羡林:从未…
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写…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托朗枢机说:宗教是促进…
[日] 大江健三郎:为什…
金庸为什么要加入中国作…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最新热门    
 
人们为什么幽地标的默

时间:2009-7-31 12:26:47  来源:不详
 

民间语文比官方命名更接近本质

 

据说上海人给东方明珠的外号是“糖葫芦”,从上到下有“三个球”,去参观东方明珠,售票员不会问你:买几张票?而是问你:一只球,两只球,还是三只球?

 

福楼拜曾躲到埃菲尔铁塔内喝咖啡,因为只有这样才看不到铁塔的身影;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自诞生起便遭遇市民对它外形的质疑,上海的东方明珠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

 

重庆计划3年建27个万人广场,中国城市好折腾可见一斑。中国这个“拆”字到处可以看到,有人戏称,中国就是“拆”,是“CHINA”。市民的诟病不会让巨型地标的建设停止——天津海信广场被戏称“凹凸曼”(奥特曼),这个略带荒诞的比喻,隐喻着中国不少城市奉行的逻辑:超级建筑亦是超级英雄,它可以拯救乏善可陈的城市。

 

如果抛弃社会学、抛弃建筑学、抛弃规划学,对地标的称呼足以构成一种喜剧感。它给一成不变的城市增加全新的素,折射的是复杂的城市心理:“香港20年来,一个有趣的建筑都没有。”香港建筑批评家胡恩威曾发表言论,认为香港越来越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汇丰银行大楼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近20多年,香港的建筑越来越内向。相比较来说,内地在意识上比香港更有建筑追求。内地的情况是政府和民间对建筑有着极大的热情。”

 

地标要中规中矩,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还是要更有趣?中国的网民热衷拍摄各种夸张的“最牛建筑”,这些或与当地经济不协调、或造型尤其奇特的建筑,每次都能吸引大量的眼球,形成一种快速的民间传播——— 上世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