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当进退作协已成平常事 …
陈树义:作家不应迎合世…
库切有望三度问鼎布克文…
苏童领衔曼氏亚洲文学奖…
郭敬明小说挺进《人民文…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世…
7月23日 明清民间天文学…
赵敦华:从古典学到解释…
国外天文学家纷拥中国观…
给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翅膀…
最新热门    
 
古典文学研究:廿年“青灯枯卷”难敌“剪刀糨糊”

时间:2009-8-6 14:45:57  来源:不详

专家告诫勿以快餐方式解读和普及古代文化精品

宋体> 

  研究古典文学不能急功近利,青少年传承经典文化应当尽可能“原汁原味”。而现在,仅上海市高校每年新招收的古典文学研究生将近两百人,某些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出书速度竟能以天来计算。昨天出席“2009上海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快餐式的方式解读和普及有着浓厚底蕴的古代文化精品,极可能走进死胡同。

 

“快慢”考验学术作风

 

  来自世界各地的欧阳修研究者昨天聚会上海商学院,他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了一套印数仅有几千册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这套出自上海商学院教授、中国欧阳修研究会会长洪本健之手的著作,是作者20多年潜心研究所得。然而,令众专家感慨的是,这样的“慢速研究”与当下不少“剪刀加糨糊”式的三天一成果、五天一本书的“快速研究”形成了鲜对照。有专家说,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现在确有那么几个人,以“速度”见长,出的“成果”也常常令人目不暇接,但细究起来,却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不仅专业素养浅薄,而且学术作风也成问题,他们擅长的只是按书商的套路东拼西凑一些所谓的“卖点”。

 

“镀金”以后改换门庭

 

  “我国为研究古典文学而培养的专门人才在不断扩容。”复旦大学博士后李强说,相当一部分人报考古典文学的研究生,只是出于学历“镀金”的需要,真正想献身于此的人并不多。据了解,仅以上海的几所高校为例,每年招收的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不下四五十人,硕士研究生更是一招一百多。事实上,像研究诗宋词明小说这样的专门家,即使在上海这样的文化都市,能有个三五十人的队伍就已经足矣。由于专业研究面比较狭窄,过多地扩招,反而使得大部分人戴上博士帽拍完毕业照便急于改换门庭,国家投在古典文学后备人才培养上的经费大多只能打水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