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协发言人:将来金庸确…
最新热门    
 
亦有可闻:古代的翻译工作

时间:2009-8-11 11:36:01  来源:不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又与其它国家保持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民族相异,国家不同,语言和文字就千差万别,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人专职或专门机构从事翻译工作。仅就官职而言,周代有“寄”、“像”、“译”等;汉时期有“九译令”、“译官令”、“译官丞”;南北朝有“译令史”;隋时期置“通事舍人”;辽金时期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朝设“怯里马赤(蒙古语,指口语翻译)”;朝有“译字生”;朝设“通译官”。

 

这些翻译人员的级别不高,一些朝代的翻译人员甚至没有品级。清代的通译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像”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与中国相距遥远,言语不通,所以需要翻译成汉文才能看懂。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经的翻译工作。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