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协发言人:将来金庸确…
最新热门    
 
亦有可闻:古代的翻译工作

时间:2009-8-11 11:36:01  来源:不详
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宋辽金时期,为了适应对敌国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而西夏、辽和金国,为了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重视翻译工作。

 

西夏仁宗时,专门设立“刻字司”,翻译《孙子兵法》、《六韬》、《贞观政要》等大量汉文典籍。辽国则在州以上行政机关设立专门的译文机构。为了激励译员的工作积极性,辽道宗下诏制定了译史的升迁等级,按照供职时间长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是否升职。金世宗下令成立译经所,先后将《孝经》、《易》、《书》、《论语》、《孟子》等汉文典籍译成女真文。

 

元代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先后设立了“蒙古房”、“蒙古官学、唐古特学及托忒学”等官署,培养熟谙蒙文、藏文、托忒文的专门人才,并负责翻译蒙、回、藏文书籍。明朝初年,为了了解元朝的情况,朱元璋命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等人编撰《华夷译语》,以汉文解释蒙古文。

 

明成祖永乐五年,在京城设立“四夷馆”,内分蒙古、女真、西蕃(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明神宗时,又增设暹罗馆(泰国)。清初,四夷馆更名为“四译馆”,减去女真、蒙古两馆。乾隆时,这一机构又与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和外国使臣的“会同馆”合并,改名为“会同四译馆”,分设西域、八夷两馆,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废止。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