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数千人送别季羡林先生:…
悼念任继愈先生:把知识…
忆启功先生:永远留在心…
黄燕生:《论语》学研究…
杨煦生:国学与汉学
最新热门    
 
江蓝生:追求融通与交叉的学术境界

时间:2009-8-11 11:36:12  来源:不详

宋体> 

 

 

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和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双重经历,使我经常思考两个问题:现在如何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者?应该从哪里入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提升研究能力?   

 

  关于如何出大学者的问题,可以从我国现代一些大师级人文学者的学术道路中寻找借鉴。例如,当年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名师之一的赵任先生,是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大语言学家。他除了研究语言学,专门学过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哲学、音乐等,还进行翻译、摄影,创作小说、戏剧、乐曲等,是一个通才。再如陈寅恪先生,13岁留学日本,19岁开始游历欧美,在哈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等名校光听课却不拿学位。他在德国学习时的64本笔记,涉及英文、俄文、满文、蒙文、西夏文、藏文、朝鲜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多个语种的语言学问题。这启示我们,通才教育培养了“大家”,淡泊名利成就了“大家”。     

 

  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是学科建设。中外科学史表,科学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现代自然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或领域之间又相互交叉、融通,向综合的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也并不例外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行,“融汇中外,沟通古今”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追求的学术境界。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突破人类认识上一个又一个局限性,而要使种种局限性获得根本性突破,就必须注重学术的综合,加强交叉学科研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