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最新热门    
 
梁漱溟与冯友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师徒

时间:2009-8-17 11:29:57  来源:不详

梁漱溟,生于1893年,原名梁焕鼎,字漱溟。广西桂林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鼻祖。他是朝宗室帖木儿的后裔,出身于官宦家庭。中学毕业后,报考北大,没有被录取,后在《民国报》当编辑和记者时,开始对学产生兴趣。19169月,23岁的梁漱溟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遂于1918年将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聘为讲师,后又聘为教授,主讲《印度哲学》。

 

当时冯友兰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梁漱溟虽仅仅比他年长两岁,却是他的印度哲学老师。1921年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时,冯友兰正在美国读书,他设买到一本,读后给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很爽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商榷。梁漱溟很重视这位学生的批评,将这封信保存了60多年。冯友兰回国后在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经过孜孜矻矻的努力,广纳博取,兼收并蓄,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借鉴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成果,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新儒学体系,被称作“最后一个大儒”,成为与他的老师声名并立的国学大师。

 

他们都为构建新儒学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却鲜少联系,直到晚年才有机会倾心长谈。这除了他们的性格因素之外,还与解放初的不同处境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由于生性耿直,有话就说,结果被指责破坏工农联盟,从此在学坛上几乎销声匿迹。而冯友兰则随和得多,当时他也像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泽东读了他的来信非常高兴,随即给他写了回信,鼓励他“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

&nbs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