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嘉道寒士沈垚的“经世”理想和困境

时间:2009-8-18 11:54:43  来源:不详
垚深感“欲思索理,考论文章,苦不得暇,可叹也”(《与张渊甫》)。

 

  二、欲以史论经世,却囿于见闻,“无以周知当世之故”。沈垚认为经世当“晓古今典章之见”和“治乱得失之故”。他不满足于琐屑考据,试图“览观史策于古今得病”(《与张渊甫》),从史事中窥测其规律与意义。沈垚“所愿在熟读《通鉴》”,他认为《通鉴》对“立身处世之道”大有裨益(《与丁子香》)。他评价钱大昕“有史学,而无史才,故以之释史则得,以之著史则琐屑破碎,不合史法”,尝言“心所欲言者,拟为史论以发之”(《与许海樵》)。

 

  但是,沈垚家处偏僻,看不到邸钞,“无以周知当世之故”,欲为有用之学而“无好题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即使有好的题目,“不明悉国家典故,则开口便错,无可下笔”。他自感“见闻寡少,所得殊陋甚”(《与张渊甫》)。沈垚渴望游历四方,可惜他寄人篱下,“积百余金之债”,“身无一钱之余”,无法成行。他渴望“览观史策”,可惜入京前,“寓中乏书籍”,又无处可借(《与张渊甫》),如所作《新疆私议》只得“独从故纸中搜得”,沿袭史传建议屯田,与徐松论述过的“有水之地,回民种植,不可夺其利”的当地实际情况不符(《答徐星伯中书书》)。入京后,又专办志书而“久不读书”,所得日少,“意欲作史论数首,仅成其二”(《与丁子香》)。

 

  三、以入仕济民为理想,困于科场欲遂平生之志而不得。士人要实现经世济民的理想,行“生平之学”,兴利祛弊而“有实政及民”,则必须入仕。为此,沈垚积极参加科考,一生十二次出入科场,但造化弄人,却始终困于场屋,报国无门。

 

  沈垚早年即有文名。沈曾植祖父沈维鐈视学东南时,即与沈垚结为忘年之交。但他在科场却始终不得志。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何凌汉主持浙江乡试,因在京城时经常听沈垚好友徐松谈及沈的学问,故对其给予特殊的关注,方使沈垚成为优贡。沈垚在科场的遭遇与道光年间科举的弊端不无关系。道光科场“非贿属公行,即择取吏胥俗书”,中式者“多半是关节”。浙江有誊录之弊,不论考生字迹如何,都可通过贿买,用馆阁小楷誊录试卷。沈垚经济窘迫没有贽礼疏通,也没有权势关照。虽摹写钟王(注:钟繇、王羲之)之体,“字画奇古”,但不习吏胥常用的馆阁小楷。其卷多遭“不阅”之运。同一张试卷,房考官“评以气清词润”,而主司“竟评以稚弱无力”。尽管有考官叹此卷“斟酌饱满,望而知为积学之士”,但最终还是“不获见售”(《与许海樵》)。在一片可惜声中,沈垚的入仕报国之门慢慢地被封闭起来。

 

  沈垚的贫困遭际并非偶然,他的周围皆是一群在贫寒饥饿中挣扎的士人。他的友人纪庆曾游学山东,“困乏中次子夭殁,其归时,行装用尽,冬月衣单,不久就贫病而卒”。沈眉寿幼年失父,家境贫寒,又常被人所欺,至境地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