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离恨岂仅屈灵均——洋务先知郭嵩焘的悲剧人生

时间:2009-8-20 11:52:08  来源:不详

在近代洋务运动历史中,曾国藩、李鸿章等同治中兴名臣早已为大众熟知,而同为当时湖南士大夫群体一员的郭嵩焘却少有人知,这与其当时号称最精通洋务之人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近来凤凰出版社出版了《洋务先知——郭嵩焘》一书。该书介绍其生平的同时,再一次对他的洋务思想进行了全面解读和评价,有助于我们拂去历史迷雾,重新认识这位晚首位驻外公使。

 

  郭嵩焘,字筠仙,1818年出生于湖南湘阴。青年时期,他在做浙江巡抚罗文俊的幕僚时,就亲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因先后辅佐曾国藩和李鸿章,为筹集财款两次前往上海。从而见识了当时中国最早的西化样本——洋泾浜。

 

  面对西方文,郭嵩焘能够跳出传统的“夷狄观”而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并且愿意主动了解西方文明。他拜访国领事馆,与外国人交往,登上英国的火轮船,他发现这些外国人并非如人们传说的“鬼佬”一般,而是高大俊美,还非常有礼貌。他还参观了当时西方传教士设立的墨海书院,并见到近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晚清思想家王韬,这些与西方文明直接接触的经历使得郭嵩焘对早期西方文明的思考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洋务思想。

 

  郭嵩焘认为,面对“洋夷”,当局者最重要的就是认清“情”、“势”、“理”。“情”就是洋情,只有主动了解洋人,知道他们所为何来,才能更好地处理洋务;“势”就是要认识到“洋夷”的挑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是一个很长时间内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要有长远的打算,而不能只想蒙混一时,举棋不定,战和反复,进退失据,这样只能使洋务越办越糟;“理”就是对方提倡和主张的“公理”。郭嵩焘认为要熟悉这些“公理”,不能擅自违反以给对方把柄和口实,同时要利用对方认可的“理”来为自身争取利益。

 

  他精通洋务的特长在任广东巡抚期间得到了全面发挥。其中有三件事最有代表性:一是帮英商追回被骗的银子。一个香山人骗了英商二十万两银子,而广东地方查了三年还没有结果。他到任后,仅十多天就有了结果,英国领事专函表示感谢;二是与荷兰换约。换约时,郭嵩焘发现约文是抄本而非原本并且只有洋文而没有汉文,郭根据国际惯例,据理力争,最后荷兰公使不得不再重新请示国内,并道歉。三是处理太平军水师将领侯玉田。天京失陷后,他流亡香港,在经商的掩护下,运送军火接济太平军余部。在当时人看来,此事很棘手。而郭嵩焘得知此事后,以他行劫海中,违反“公法”的名义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