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看鲁小札:教科书中“鲁迅”

时间:2009-8-20 11:52:24  来源:不详
、世界名牌(NikeLV等)与选秀走光所混生的野孩子。这些东西岂不是新的“吃人者”?面对今天,鲁迅大约还会在心底念到“救救孩子”,但也大约还是没有确定能救出的底气,即便那四个字后面跟着一个“!”。

  

  但是,无论如何,都得向着这个并不能确定的“救出”奔赴,这也就是鲁迅要去“走”的路。无论教育背负如何重大的民族使命,它最终在实践层面上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语文教材篇目的取舍最终也是这样一个技术问题。无须过多的理论辩证,民族语的教育至少应保证古代文化与现代精神(暂不谈我国以外的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的兼顾,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安排上,并不存在去或留之争,只有比例上的多或少之争,这一板块因此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关于现代文这一板块,自建国以后其实一直有问题,只是在有些特殊时期是不能讨论,最多腹诽一下的。大概1990年代之后,全国范围的省版教材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这也就引发了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篇目的取舍问题。前几年关于梁实秋、金庸的入选已经是众议纷纭了,而前几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由6篇减至3篇,议论就更加人声鼎沸了。

  

  但从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的标准出发,只要文通字顺的文章无不可选入,社论也无妨。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既是民族语的教育,必须一方面使学生对本民族古代文化有一个基本或相当的了解、知情,甚至还可以相应或渐进地提高标准,比如引起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进而生有研究之、弘扬之的意愿,这乃是较理想的境界了,不必强求于中人之下的学生;另一方面须使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历史与功能有基本或相当的领会,同时须借助范文的选择使学生习得本国的现代精神,否则是无法形成对于本民族的认同的。依这些考虑,梁实秋、金庸之类的作品虽然本着自由的原则是有一个权力入选的,但是少选、或不选也并无不恰。至于建国以后的文章,可选者了了。

  

  鲁迅的作品自然也并不是每一篇都好的,翻他的集子就会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较无聊的“口水帖”。但是我想可以放入教材的,选出一二十篇是毫不成问题的。那么为什么不多选一些呢?至少一册中应有一篇,就像此前所选的那样。我知道,很多某某类的“份子”一定会反对我这样的意见。他们说鲁迅太晦涩难懂了,他们还说鲁迅太难教了,于是主张应当减少或取消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数百万字不止,晦涩的是有的,但简洁浅的也不少,作品中有些的异地的风物或古时的典故,可以“多识于鸟木虫鱼”,也正是学生增长学识见闻的素材,是教师发挥的用武之地。大江健三郎在文章或演讲中屡次谈到他从12岁起就在母亲的影响下阅读鲁迅,终生以之,难道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比不上一个日本的少年,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师还比不上一个日本的普通母亲吗?

  

  选鲁迅的作品,不是因为他是所谓的“三家”,而是因为他的作品本身。他的作品既代表了运用语言的娴熟的艺术,也饱蘸着强烈的情热(无论爱憎),还渗透着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观察,以及批判的现代精神。对于现在的少年一代来说,或许鲁迅也有些遥远而隔膜了,但是他依然是他们的高空之书,是培养他们的强大的胃、强大的心的正途。而不只是用甜点般的雅舍文字将他们变成安居的宅男宅女,两眼不见真如铁的现实与人生,自己以外的现实与自己以外的人生。不,得来点骨血,而且越多越好,而不是甜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