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何以敬畏昆曲(9)
何以敬畏昆曲(10)
何以敬畏昆曲(11)
莫砺锋:请敬畏我们的传…
120名少年犯调查报告:…
120名少年犯调查报告:…
最新热门    
 
请敬畏我们的传统

时间:2009-8-20 11:52:33  来源:不详
bsp;  
    如果说从西方的视角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空间维度的歪曲,那么另一种歪曲则源于时间维度,那就是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只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只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博物馆文化,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其实,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依然生机勃勃,它的内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它从生成之初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机制,它是一只可以屡经涅槃而获得永生的凤凰。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举一个例子:人们常说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群体利益而轻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其实我们的传统中何尝缺乏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内涵?美国人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人抵拒物质引诱的圣典,但我觉得庄子的类似思想要深刻得多,而陶渊明的诗歌则清晰地表明他比梭罗更能理解朴素生活的价值。德国人海德格尔说出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名言,但事实上像海德格尔那种热衷于名利、又与纳粹不清不白的人怎么能真正做到诗意栖居?我觉得宋代的苏东坡的一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把我们的传统一概加上“落后”、“陈旧”之类的恶谥?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着自虐的心态来否定我们的传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我们的传统保持必要的敬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根本理由。龚自珍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果毀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结果必然会毀灭那个民族。在今天,像内藤湖南、白鸟库吉那样居心叵测地诋毁中华文化的学者也许不会出现了,但是对传统文化毫无敬畏之心的陋习依然会导致类似的结果,无论这种陋习是发生在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的身上。所以我想向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呼吁:如果你真心热爱你所从事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就请敬畏我们的传统!
    
点评  师承有自的激情与忧思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7月6日,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举行的由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多所高校参加的“中国语言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莫砺锋教授向与会的近两百名师生作了讲演——《请敬畏我们的传统》。莫教授是中国大陆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多年以来,他不仅传承着他的老师程千帆先生的学问,也传承着程先生的精神。从这篇论述具体、观点鲜明的讲演中,我们既看到了莫教授的激情,也听到了他的忧思。
    
    先说激情。莫教授曾专门提到程先生的学术著作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激情,具有一种诗的光辉”。读《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我们也能体验到这种激情。而现在,即使不在现场的读者只通过讲演稿,就同样能领略到它的作者绝不只是一位心如止水、无所关怀的宁静的学者。再说忧思。程先生高度推崇马一浮、熊十力等前辈“期于淑世拯乱,宏扬吾华古代文化之优良传统”的卓绝努力,而他自己也为之奋斗了一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吴宓就已看出风华正茂的程先生“有行道救世、保存国粹之志”(见《吴宓日记》)。到了90年代,垂垂老矣的程先生还在给我的信里沉痛地感慨:
    
    《国故论衡·原经》云:“假令生印度波斯之原,自知建国长久,文教浸淫,而故记不传,无以褒大前哲,然后发愤于宝书,哀思于国命矣。”可哀的是不要等“然后”,现在的有文化的青年既不会“发愤”,也不会“哀思”。国家规定,研究生要通过六级英语考试,而中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则听之任之。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也将成为传统优秀文化消亡的过程。(见《闲堂书简》)
    
    在讲演中,英语系出身的莫教授,也对“在有些人的眼中,英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之怪现状深怀悲悯。全文举了多个事例,这些事例无不贯穿着作者深切的忧思。
    
    1939年国难当头之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吁请读书人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70年过去了,而今莫教授又大声疾呼“请敬畏我们的传统”。我想特别指出:与在各种利益驱使下或自欺欺人地叫卖、或搔首弄姿地表演、或居心叵测地鼓吹国学的各色人等不同,长久浸润于传统之中的莫教授对传统是真正有所敬畏的,他对中文专业师生所作的“如果你真心热爱你所从事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就请敬畏我们的传统”的呼吁,乃是出于一位真正的学者的良知与至诚。
    
    这样发自肺腑的声音,也是值得不以中文为研究专业的所有有心人都听一听的。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