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山东战场横扫敌军如卷席…
帕里亚主教称在朝鲜因分…
欧洲议会呼吁更加努力维…
7月27日 法国作家小仲马…
朝鲜基督徒处境恶化
朝鲜完成《汉字大辞典》…
最新热门    
 
朝鲜战场上诞生的样板戏(图)

时间:2009-9-18 11:00:33  来源:不详

卞文超 提供《奇袭白虎团》剧照

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的现代京剧。这部由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后并入山东省京剧团,今山东省京剧院)创作的剧目,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成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时过境迁,记者寻访到《奇袭白虎团》的主要创作人员殷宝忠、曾广发。当年舞台上意气风发的战士,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翻出珍藏的毛泽东、周恩来接见照片,背后的往事历历在目。


  周总理在朝鲜的新年嘱托


  《奇袭白虎团》根据真实战斗经历改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方荣翔、殷宝忠等人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成员,和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中央鉴于志愿军已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决定全部回国。周恩来总理为此特地赴朝鲜访问。 


  殷宝忠至今仍记得,1958 年新年前夕,在广播喇叭上听到周总理在平壤火车站发表的讲话。当时,志愿军京剧团正在三八线上演出慰问朝鲜人民军。随后,他们很快接到通知,速回志愿军司令部组织新年晚会。晚会现场,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步入会场,全体起立鼓掌。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上台接见演出人员。他问京剧团相关同志:你们马上就要回国了,准备拿什么向祖国献礼?


  总理的嘱托引起高度重视。周恩来走后,京剧团连夜开会,研究如何拿出一部好戏来为祖国献礼,大家散会后分头找材料。 殷宝忠回忆,当时战地刊发的新闻小册子《志愿军一日》上,刊登了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尖刀班深入敌后智歼李伪军白虎团的事迹。京剧团研究认为,这个素材适合搬到京剧舞台上。


  从敌军缴获来的道具


  《奇袭白虎团》最初名为《志愿军侦察兵》,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和殷宝忠四人负责创作并主演。“怎么用京剧表现现代题材?我们都不知道,这在当时是一个新课题。”殷宝忠回忆,当时几个人只能比照英雄的真实事迹,把一段段往事变成一场场戏。


  1958 年,周恩来在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戏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演传统戏,也要演现代戏。全国遂掀起现代戏创作的热潮。殷宝忠带队回国赴京,观摩了中国京剧院创作的几部现代京剧的演出。“当时看了感到很新鲜,京剧舞台上演现代的事。”《奇袭白虎团》出炉后,剧本相对粗糙,指战员观看后仍然感到“新鲜,有意思” 。


  这一年,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并入山东省京剧团。曾广发作为省京剧团青年演员,1961 年接触到这出戏,并经常下乡演出。 “ 当时没做一套道具服装,上舞台穿的就是发的军装。敌伪军穿的衣服,就是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曾广发回忆。


  1963年10月,为了参加次年举行的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省京剧团专门组织了一个创作班子,由尚之四任导演,孙秋潮修改剧本,对该戏进行重新加工。


  全国京剧汇演一炮走红


  1964 年,全国现代戏观摩大会上,《奇袭白虎团》一炮打响。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戏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京剧名家李少春、马连良等看了都说好。


  为了实现这种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创作者下了很大功夫。主角严伟才的扮演者,由李师斌换成了青年演员宋玉庆。在“敌后侦察”一场戏中,严伟才将“串翻身”、“蹦子”、“卧鱼”等身段连贯起来,轻如矫燕。扮演尖刀班成员的曾广发回忆,在京剧舞台上“翻越铁丝网”,这在当时是“全国独一份的”。


  三问地名提示牌


  在京演出期间,《奇袭白虎团》演出团队一直盼望着周恩来总理能来看演出,但周总理忙于公务,迟迟没有露面。一次在人民剧场,演出行将结束,站在舞台上扮演政委的殷宝忠注意到,台下观众忽然站了起来。 自己正在纳闷,周恩来的身影出现在剧场的过道上。


  “演出快结束了,总理也没入座,就站在台口上看着。演出一结束,演员和观众都冲着总理鼓掌,总理也冲着我们鼓掌。”殷宝忠回忆,总理看演出后很高兴,称赞戏排得很好。“请你们到人大小礼堂演出,好不好?”总理发出邀请,大家高兴地蹦了起来。


  三天后,在全国人大小礼堂,《奇袭白虎团》上演,此后,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云等国家领导人陆续前来观看了演出。“《奇袭白虎团》最初是在总理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多年以后,殷宝忠和曾广发对周恩来的关怀记忆犹新。


  殷宝忠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总理看戏非常细致。在戏的第一场中,舞台上有一块小牌子,写着“泉瑞里”。总理问:这是什么意思?创作人员解释,这是地名提示牌,“泉瑞里”是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 总理表示:戏里用真地名不好,应当虚了去。随后,剧团将“泉瑞里”改为“平安里”。总理看后,略一考虑,问:在朝鲜的地名为什么写中国字?创作者解释,在朝鲜,为了给志愿军指路,很多地方都用中文写标牌。总理说:在人家国土上写中国字,不够尊重,改成朝鲜文吧。剧团遂将提示牌改为朝鲜文。总理观后又问:字写得对不对?创作人员心里敲小鼓,这点确实没有认真核对,于是剧团又请来朝鲜翻译核准。


  要“声情并茂”


  1964 年,在周恩来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奇袭白虎团》。曾广发回忆,在抵达北戴河之前,剧团对给谁演出的问题毫不知情。登台之后,才影影绰绰地注意到,观众席上第七排坐的是毛主席。演员们看到后,在后台也没有议论,只是感到气氛和平时不一样,表演必须加倍集中精力。


  这场演出,主演宋玉庆发着高烧带病登台,武戏中的高难度动作一点没有简化。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发自内心地欢腾,主席上台和演员们握手。


  第二天,主席对《奇袭白虎团》提出要求,要“声情并茂”,“声”还不够。《奇袭白虎团》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


  回京后,《奇袭白虎团》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电影版。为了拍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搭建了实景,经过半年多的拍摄,样片得到创作人员的认可。江青得知后插手,问:“是想搞样板戏还是拍电影?”剧团不得不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撤出。此后,江青对《奇袭白虎团》的改编提出诸多意见。1970 年,江青又指示将《奇袭白虎团》搬上银幕,并把这个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周期长达一年零十个月。 


  本报记者 卞文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