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外媒猜想三星堆遗址来自…
外媒猜想三星堆遗址来自…
难道让文化毁于“文化”…
千件佛文化珍品首现法门…
盲目的文化自傲
首届温哥华中国文化节登…
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余秋雨谈文化与商业 建…
从军事文化视野看阅兵(…
“李白故里”之争折射文…
最新热门    
 
文化产业为何“麻婆豆腐”多

时间:2009-10-7 11:38:35  来源:不详
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广东,文化产业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摇钱树”。然而,骄人成绩下,“短板”也暴露出来。(6月16日《人民日报》)

  媒体举的例子促人思考: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净资产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6亿元、税前利润2800万元。乍一看,这组数字挺“壮观”,但与其他省区同行比起来就差距太大——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的这三项指标,分别是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5.2倍、3.6倍和8倍;而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新华发行集团的这三项指标,也超过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一倍以上。

  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短板”在哪?集中度过低。从媒体报道可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不断创新管理,实行的是统分结合模式,区县子公司既自负盈亏,又连锁经营,以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灵敏信息反应占领市场,满足需求,因此不但下面子公司和书店日子好过,集团层面的总体效益也不断提升。可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改革过分强调分散突围,经营权统统下放,虽然改革使各地新华书店的小日子一度过得不错,但省级新华集团成为一个难起统领作用的“光杆司令”,互不关照的分散经营和资源配置的行政划分方式,严重削弱了总体竞争力,制约了图书发行业的发展,全省37%的县级新华书店陷于亏损。这例子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度过低是制约的一大短板。

  文化产业的短板,其实不独广东新华发行业存在。前些日子,就有媒体披露,当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存在“小、弱、散”的问题。因为“小”,企业规模偏小,形不成更强的竞争力,只能在国际市场充当“打工仔”的角色,靠加工复制攒点小钱;因为“弱”,原创不足,缺少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只会卖制成品而忽视版权,只能被迫“贴牌”依附于人,眼睁睁看着人家玩“空手道”赚取高利润;因为“散”,资源不集中,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形不成合力,一方面导致出口时“互挖墙脚”,另一方面也无法组装自己的“大制作”,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电影和演艺界的问题尤为典型。在国际上,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导演与演员是中国人,投资方与销售方却是国外文化公司,利润大多让国外拿走;艺术演出,我们提供的只是“零件”式的节目素材,而更来钱的节目编排与市场推广却是外国公司。结果是,人家拿到了高附加值,而我们的企业和演艺人员的收入却微薄得可怜。

  有人说得好,在实体经济中,制造钮扣的赚头,永远赶不上制做成衣的赚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问题在“麻婆豆腐”太多,“满汉全席”太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太需要“满汉全席”这样的“自主品牌大菜”。而要产出“自主品牌大菜”,关键就在改变文化产业的“小、弱、散”现状。金融危机,更放大了中国文化产业“小、弱、散”的短板。如何消除这块短板,集成国内外多种资源,实施联合的“立体走出去”,建立起强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巨人,创造产出更多“满汉全席”的产业发展生态,是到了需要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