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西樵山深处:一段有关石…
西樵山深处:一段有关石…
西樵山深处:一段有关石…
最新热门    
 
西樵山深处:一段有关石器时代最完整的记录(2)

时间:2009-10-12 12:03:08  来源:不详
追溯:石器时代

    珠三角最先进的“生产力”

    影响:流传至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

    根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无论是细石器还是更后期的双肩石器,在西樵山出土的成品率并不是特别高。比如在镇头峰西坡的某处遗址,专家们曾经在21平方米的范围内挖掘出土双肩石器83件,其中磨制的双肩石器有3件,完全成形的有10件。而剩下的70件上虽然有清晰可辨的人工打击和雕凿的痕迹,但均为制作过程中被古人淘汰的次品或者废品。

    那些做好了的石器去了哪里?

    大部分的双肩石器都被运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关祥告诉记者,当西樵山古人用手中的石头一下一下敲打出精美的石器的时候,他们不仅是打造出一种合适的劳动工具,也同时打造出了当时整个华南地区最先进的“生产力”:“西樵山这个地方不仅是临海,而且是三江交汇之处,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双肩石器沿着通达的水上通道传遍四面八方。渐渐地,又有许多生活在外地的人闻讯而来,到西樵山学习打造这种‘高精尖’的劳动工具。总体上说,西樵山大部分的石器都被外运了。”

    曾骐在撰写的文章中表示,在距今5000到4000年的时候,西樵山双肩石器的外运达到了一个顶峰,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南、广西以及香港地区都可以寻觅到西樵山双肩石器的身影。更加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还表明,西樵山的石器文化还流传到了太平洋上的诸岛屿以及东南亚地区,老挝、泰国、柬埔寨一带都曾发现带有西樵山印记的双肩石器。

    原景重现:

    百越族人乘竹筏而来学习先进“生产力”


    这些为了先进生产力远道而来的古人们,在西樵山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西樵山散落分布着数十个“贝丘遗址”是当年在此劳作的古人聚居生活留下的遗迹,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西樵山南麓的灶岗就是这样一个原始部落的遗址,在这个高出地面20米的土墩丘岗上,灰黑土的下面堆积了厚达2米的贝壳层,和这些贝壳同时出土的还有数十件双肩石器、一些带有装饰的陶器碎片——可以判断出它们曾经属于釜、罐、盆、钵等日用品的一部分。

    关祥通过这些蛛丝马迹,结合当时西樵山的自然状态,大致为我们复原出当时古人在此生活的状况: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西樵山的石器文化已经小有名气,经常会有生活在珠三角其他地区的百越人划着竹筏,沿着河涌慕名而来。他们在西樵山东麓进行采集,然后将石料运到地处平坦的石器制造场,对石料进行打磨制造石器。他们生活的地方通常和石器制造场距离不远,甚至合二为一。西樵山附近遍布河涌和沼泽,蚌、蚬、螺、蛤蜊等河鲜便成了他们日常的食物。他们并没有在这里居住太久的时间,等自己的部落需要的石器打制完毕,他们就又划着竹筏离开了。而那些贝壳,连同石片、废料、残品……便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贝丘遗址。”

    奇闻轶事:凿牙的习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樵山的贝丘遗址中还出土了百余座古墓,其中埋葬者的形态也让我们更全面认识这些在西樵山打制石器者的面貌。

    关祥告诉我们,根据墓葬里发现的骨架判断,当年活跃在西樵山一带的百越人个子比较矮,大概只有一米六左右,全部是头部朝东、脚朝西,这可能是他们某种信仰的反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墓葬中几乎所有人的门牙都被拔掉了,甚至是一具只有六七岁大小的男孩的遗骨也不例外。

    根据专家的考证,在我国古代,确实曾经有过一种名为“凿牙”或者叫“打牙”的奇特风俗,此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朔到上古时期。最早曾经在距今6500年前在山东半岛出现,广东和福建一带晚至4500年~3500年前出现,四川曾经在6具明代悬棺葬人的骨上颌发现过这种凿牙的痕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风俗总的流向是从北向南,然后向西南流动。这也可以看出,西樵山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