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周景春 赵继伦: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大学?

时间:2009-10-14 11:35:46  来源:不详
  一方面,从文化传承的传统维度来看,文化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尺度,它以观念、思想、精神等塑造人的素质,体现出与社会之间良好的耦合性,其所蕴涵的关系质态和文化内涵为主体之间的“交往行动”建构了一个“意义世界”。真正的人文精神总是和传统文化血脉相通,并且是在与传统的对接中愈来愈将其普遍文化价值凸显出来。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必然要认同一种普遍的价值规则,唯有这种认同,人类作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从文化批判的现实维度来看,文化既然指涉的是人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它就必然涉及到人的活动的不同方面如生产、消费、交往和思维活动在内的对象性活动总体。在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的创造愈来愈成为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的世俗化的行为,人们对文化的需要已主要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是一种消遣性的娱乐官能需要。而当文化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自律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时候,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失范现象和自我的迷失。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理念在适应论或工具论理念的支配下走向了偏狭,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忽视,文化批判精神的丧失和文化创造力衰竭等方面,这是世界范围内现代中外大学理念的共性问题;在全球化挑战中,中国大学主体意志和鲜明个性有所缺失,主要体现在偏离教育本质和目的,功利化和工具化色彩浓厚。这些都需要进行现实文化批判,为大学注入一种价值理想和人文关怀,引导社会先进文化前行。

 

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文化生成的环境营造

 

  要实现中国大学发展和现代转型必须有正确的大学理念引导。有学者认为,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选择问题,是在文化批判和取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整合和创造。

 

  第一,培育有利于大学理念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随着大学自身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大学利益主体的分化,大学必须提高大学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对大学理念生成的内在规律性把握和正确进行文化选择的意识,增强作为大学理念灵魂的大学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的意识;通过对中国大学理念的反思,使构建现代大学理念成为可能。

 

  第二,明确有利于创造个性鲜明大学精神的基本思路。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支柱、灵魂和核心,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显著特征。大学要围绕主体价值意识的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弘扬、和谐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张力的保持进行思路上的引导,增强大学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的意识,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凝铸大学精神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目标。

 

  第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理念形成的良好的校内文化氛围。大学必须增强依法自主办学能力,注重校长的思想与精神力量、坚守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突出大学组织机构的学术权力、完善大学发展约束的良性机制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创新、开发高科技成果的工程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搭建高品位的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等方面作出努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