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古今鲁班尺长短不同 故…
解密蒋介石葬礼:排场之…
古今共有多少将领使用“…
最新热门    
 
古今鲁班尺长短不同 故宫安门以鲁班尺为准(2)

时间:2009-10-15 10:38:01  来源:不详
近日,有家具企业在广告中称他们所设计的各种家具都符合鲁班尺的吉利尺寸,如一张2.37米×2.10米的床,2.37米在鲁班尺中代表“顺科”,2.10米代表“财至”。一些装修公司也宣称为客户装修设计时用鲁班尺确定大门的尺寸,以迎合客户追求大吉大利的心理。

    鲁班尺又称“门光尺”

    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知道大门和家具的尺寸对居住者有没有影响。一位读者来信说,由于建房时不太注意入户大门的尺寸,建成后大门的高度是2.28米,宽度是1.33米,后来用鲁班尺一量发现2.28米正好处在鲁班尺的“离”字上面,因此感到非常不安,询问大门的高度要不要改。

    鲁班尺是我国古代民间广为流行的建筑工具。一般用于量度和确定住宅门户和家具的尺寸。在《鲁班经》和《鲁班营造正式》中称为“鲁班真尺”和“鲁班周尺”。在古代,人们认为按鲁班尺吉利尺寸确定的门户,将会光耀门庭,给家庭带来吉祥好运,所以又将鲁班尺称为“门光尺”。因鲁班尺一尺均分为八寸,寸上都写有表示各种含义的用语,民间又称鲁班尺为“八字尺”、“门尺”、“门公尺”等。

    古代堪舆学非常重视鲁班尺的运用。堪舆学著作《阳宅十书》称:“海内相传门尺数种,屡经验试,惟此尺(鲁班尺)为真。长短协度,吉凶无差。盖昔公输子班造,极木作之圣研,穷造化之微,故创是尺,后人名为鲁班尺。非止量门可用,一切床房器物,俱当用此。”

    故宫安门以鲁班尺为准

    鲁班尺有多长?古人使用的鲁班尺和时下流行的鲁班尺有何区别?古籍记载,“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曲尺”即古代木工匠师用木工尺,其长度与历代朝廷工部颁布的营造尺相同。因明清时期的营造尺长32厘米,故鲁班尺的长度为46.08厘米,鲁班尺每寸为5.76厘米。古代流传下来的鲁班尺并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把鲁班尺,长46厘米,与古籍记载的鲁班尺长度非常接近。

    目前国内流行的鲁班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42.9厘米,另一种是50.4厘米,这两种鲁班尺和古代的鲁班尺长度都不一样,可以说,这两种鲁班尺都是不准确的。

    鲁班尺的八个字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有的尺中“吉”字写作“本”字。一般来说,古人认为八字中财、义、官、吉所在的尺寸为吉利,另外四字所在的尺寸表示不吉利。但在实际应用中,鲁班尺的八个字各有所宜,如义字门可安在大门上,但古人认为不宜安在廊门上;官字门适宜安在官府衙门,却不宜安于一般百姓家的大门;病字门不宜安在大门上,但安于厕所门反而“逢凶化吉”。《鲁班经》认为,一般百姓家安“财门”和“吉门”最好。

    单扇门宜开“二尺八寸”

    鲁班尺在古代不仅是民间建筑安门的标准,也是皇家建筑安门的标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开列出124种按鲁班尺裁定的门口尺寸,其中有添财门31个,义顺门31个,官禄门33个,福德门29个。

    在《鲁班经》和《事林广记》等古籍中,列出了一些门户的吉利尺寸。《鲁班经》认为,小单扇门宜开二尺一寸,即67.2厘米为义门;单扇门宜开二尺八寸,即89.6厘米,为吉门;小双扇门宜开四尺三寸一分,即137.92厘米为吉门;双扇门宜四尺三寸八分,即140.16厘米,为财门;大双扇门宜开五尺六寸六分,即181.12厘米,为吉门。

    吉利尺寸应用广泛

    《事林广记》认为,一寸(3.2厘米)为鲁班尺中的“财”;六寸(19.2厘米)为“义”;一尺六寸(51.2厘米)为“财”;二尺一寸(67.2厘米)为“义”;二尺八寸(89.6厘米)为“吉”;三尺六寸(115.2厘米)为“义”;五尺六寸(179.2厘米)为“吉”;七尺一寸(227.2厘米)为“吉”;七尺八寸(249.6厘米)为“义”;八尺八寸(281.6厘米)为“吉”;一丈一寸(323.2厘米)为“财”,这些都是吉利的尺寸,可应用在室内布局各个方面。

    当然,鲁班尺只是古代房屋门户家具的尺度标准,对于现代住宅来说,鲁班尺的尺寸只可以作为一种参考。门户和家具的尺寸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活动需要和住宅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只要大小适中,方便实用就可以,没有必要墨守成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