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探索:滕王阁的前身为江…
探索:盘锦土道清边壕实…
考古探索:隋唐洛阳城天…
考古探索:隋唐洛阳城天…
曲艺发展:正视旧瓶颈 …
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的…
最新热门    
 
探索:滕王阁的前身为江南第一粮仓豫章仓(2)

时间:2009-10-26 10:53:21  来源:不详
“滕学”课题成果被浙江率先开发

    “《滕王阁前身为汉晋江南三大粮仓之首》课题成果,是今年3月份被新华社披露出去的。”陈江告诉记者,“滕学”课题成果披露后,被浙江率先开发成当地文化名片,而江西错失了这一机会。

    原来,在今年的3月20日,陈江等专家写了一份建议书给南昌市有关领导,提出以《滕王阁前身为汉晋江南三大粮仓之首》课题成果为理论依据,在南昌筹建中国(世界)仓储博物馆,拓展江西文化产的建议。

    “我们的建议引起了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推进的进程上,与浙江相比显得有点慢。”陈江告诉记者,他们建议书提交的5天后,新华社把他们的课题成果披露了出去,而浙江余姚获悉这一情况后,在今年的7月8日,也就是“滕学”课题成果披露后的103天,抢建了中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

    陈江透露,当时余姚开馆时,还特地邀请了他去发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本省的课题成果,反倒被人捷足先登开发利用了。”陈江无奈地表示,其实余姚抢建的中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是在全国首批“无虫、无鼠、无雀、无霉”,这一“四无”粮食仓储陈列馆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陈江介绍,在余姚的这座博物馆里,人们仅能看到解放前的木板仓、解放后仿前苏联的苏式仓、70年代为“备战备荒”大量建设的土圆仓,以及少量的古代稻耕文明的仿品。

    “在我看来,余姚抢建的中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陈江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开馆已经好几个月了,不仅吸引了很多游客去参观,也吸引了一些专家去考察调研,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江西急招专家听证筹建中国首家农业博物馆

    “当看到浙江抢建中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后,南昌乃至江西的有关部门急招我们去,不仅要书面资料,还提出了要面对面与我们坐下来进行论证,已确认是否利用历史积淀稻作农耕文化,在江西筹建中国首家农业博物馆。”陈江告诉记者,其实江西筹建中国首家农业博物馆,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陈江透露,经他们考证,古代江西彭蠡——赣江流域等江南水网稻作农业地区,一直是中国主要的稻作农业中心与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滕王阁的前身“豫章仓”,系东晋、六朝号为江南三大粮仓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江西新淦战国粮仓遗址、江西东乡野生稻遗存以及江西的《天工开物》作者、著名古代科学家宋应星等,积累的稻作农耕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

    “如果汉晋‘三大仓’与隋唐‘三大名楼’及滕王阁演变史的课题成果,能及时纳入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有条件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大胆开发利用,江西无疑又多了一张文化名片。”陈江告诉记者,他对将要召开的听证会充满期待,因为一旦中国首家农业博物馆在江西建成,不仅可以激活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江西新淦战国粮仓遗址、江西东乡野生稻遗存等等文化遗产的能量,甚至可以说,届时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游客,要踏上农业寻根之旅,必须到江西来,因为只有在江西建成的中国首家农业博物馆里,才能找到与看到比较完整的中国稻作农耕文明历史遗存。

    记者手记:让珍贵文化资源变成经济优势

    江西的稻耕文化与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尤其积淀了丰富的稻作农耕文化资源,无不闻名天下,如万年仙人洞遗址、新淦战国粮仓遗址、东乡野生稻遗存等。如今,“滕学”课题组又考证出滕王阁前身为江南第一仓“豫章仓”。毫无疑问,江西滕王阁学的突破性科研新考,必将不可逆转地全面刷新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学史、美术史、建筑史、仓储史、漕运史与江西古代经济、文化史研究等学术领域的科学记录,并将成为江西省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知识革命焦点。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课题成果被浙江人捷足先登,成就了当地一张文化名片——中国首家粮食仓储博物馆,而镇江、淮安、扬州也在争建“中国漕运博物馆”,显然我们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上,比他们慢了许多。

    “在一些人看来,金矿、铜矿、钨矿等有形矿产资源的流失,才是经济损失,殊不知文化资源的流失,也是一种资源的损失,甚至比有形的矿产资源的流失更为可惜,因为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陈江为此感到很遗憾。

    但愿此次的听证会能取得成功,使这一课题成果迅速形成具备本土知识产权的文化与技术产业体系,迅猛转化为江西经济、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的巨大生产力,让江西的文化资源成经济优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