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钱文忠:孔子为何拜七岁…
钱文忠:为了永久的不悔…
钱文忠:“从现在起,我…
钱文忠:季羡林先生的“…
刘忠: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最新热门    
 
苏福忠:绿原先生点滴

时间:2009-10-31 10:43:13  来源:不详

 

 

 

绿原先生去了,享年87岁。84岁高龄时,我请他批评刚刚出版的拙著《译事余墨》,他在他的大文中称我为“当年和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编室一同上下班的年轻同事苏君福忠”。“同事”一词不知如何界定,以我的经历,我和绿原先生做同事,始自版本图书馆那个编译室,历时上世纪70年代中的不足两年间。时间不长,却赶上“四人帮”覆灭,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是出了一口恶气。但当时出了一篇批判“四人帮”的文章,将所谓“胡风集团”连带着批判,绿原先生的罪名也一仍其旧。一天,编辑室主任冯黎云专门叫我到她的办公室,说原定学习的那篇文章不学了,因为里面批判绿原的内容不符合事实,并大略讲了讲原因。我对这种政治学习,早已在虚应故事,但那篇我读了,可谓满纸棍棒,而“中美合作所特务绿原”的提法,让我心惊。我来自这个社会的底层,听起来帽子很高,比如“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类,而实质上,任何一个社会对底层人民来说,都是一座大山。动力在于你必须翻越大山,要不就被压死,或者压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原先生是被压瘪的。我很容易想象到绿原先生当时去向冯黎云申诉的心境:我真的永世不得翻身吗?

 

  但是日常工作中,绿原先生按部就班,看不出一丝的懈怠。每天走进办公室,他沏一杯酽茶,开始干活儿,一坐就是一个上午,直腰的功夫只是起身去添热水。我那时正在和英语较劲儿,遇上难解的句子,隔三差五去请教他。这时的他,业务活力十足,对我的疑难只消三言两语,我便茅塞顿开。几次下来,我们就很熟了。一次给我解惑之后,问:你可以告诉我little与small的不同吗?但凡学过点英语的人,这两个英文词是认识的,可他的问题却让学了四年英语的我全然蒙住了。更加幸运的是,我和绿原先生在人文社做同事,这样卓有成效的教与学又继续了两年多。绿原先生上班来了,泡了花茶,我们一起坐在我的办公桌前,细读两至三页英语。马克·吐温的著名中篇小说《败坏哈德莱堡的人》和德莱赛的半本《珍妮姑娘》,就是这样读下来的。如果余兴未尽,我们会聊一会儿,古今中外,他说我听,十分开心。一种语言之深,一本名著之好,如何体味,是绿原先生教会我的。

 

  毕竟,中国社会是在前进的。绿原先生泡茶喝茶的时候,脸上有了笑容,有了轻松,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不能一起学习英语和名著了,我有点遗憾,但绿原先生平反后爆发出来的热量,我感受到了。想来不可思议,我编辑的第一本翻译小说,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情节是散的,人物是扁的,甚至行文的体例也不是通例。比如,书中的人物对话,乔伊斯不用引号,只在人物所说的话前用一个破折号。原文如此,译文如此,我编辑亦如此。但是,稿子到了复审那里,偏要统统改为引号。可以想见,稿面大乱,而且复审只改了不多几页,其余要我完成。复审是搞苏联文学的专家,理由是汉语的人物对话就应该用引号。几经交涉而无果,我就想:专家原来就是“钻”进“家”里不再出来的人吗?怎么想的?若追下去,汉语里原来还没有标点符号呢。我当时一个小年轻,敢认死理,自然惹一些头儿们不高兴。我只好求助译者,要他求助绿原先生试试。稿子僵了大半年,到了绿原先生那里,只用了一句话:乔伊斯之所以为乔伊斯,就因为他是乔伊斯,不能改。据我所知,《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四人帮”倒台后引介最早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作家的创作中,有人在人物对话中用了破折号代替引号,应该是有因果关系的。绿原先生的内行领导作用,体现在编辑工作上看似细节,而影响却是大处的。

 

  这只是绿原先生作为领导快刀斩乱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