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济喜:国学与诗兴精神
袁济喜:国学与人生境界
最新热门    
 
袁济喜:漫谈中国古代文论与学术智慧

时间:2009-11-4 19:57:31  来源:不详
 

而刘勰最后对于玄学的境界也是不满的,他用佛教的般若说超越有无之辨,营造他的佛学境界。在《文心雕龙》的《论说》中提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可见刘勰骨子是认为文学的精奥是佛教的般若即无上之智慧,具备这样的慧眼与法眼才能真正洞晓文学精奥。《知音篇》中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即是这种文学心态的体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事实。因此,要想将这种最高的精神智慧纳入可知的理式,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愚蠢的。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诗文评类中说出:“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着,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两代均好为议论,所撰尤繁,虽宋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憍之论。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闻,触发新意,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以下,则并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岂非以其讨论瑕瑜,别裁眞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古代之所谓“诗文评”乃是对于具体作品的具体品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而不是泛泛的“概论”、“通论”、“原理”一类今天常见的文艺学模式。中国古代文论到了后来《文心雕龙》这样的体大思精的作品变成大量的以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诗话、赋话与曲话,还有小说评点,大概和这些观念有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许多《金针诗格》一类的诗法,还有八股时文的作法,这些都是不入流的。但象《文镜秘府论》这样满足科举考试用的东西是不足以道的,还有许多应付场屋中的诗法与文法更是无法算作真正的智慧。那么现在的西方文艺理论,有些东西也是这类货色。

 

我们今天与大家谈这些并不是反对智慧与西学化的文艺概论,而是强调文学是一种精神现象,要用一把尺子来概括千变万化的文学现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但是西方文艺学逻辑学是可以借鉴为我所用的。我以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钱钟书的《管锥编》是比较成功的范式。

 

我们反顾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产生一些智慧。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讲这堂课的缘由。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林杏子

 << 上一页  [1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