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我也想家也想回家 戏迷…
我也想家也想回家 戏迷…
《蜗居》编剧:原著比电…
脸谱艺术的研究与传承:…
皮影戏的困境与出路:曾…
星云大师六看《锁麟囊》…
精神病男子扔家电连砸3…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秋…
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
京剧的做到底是什么?
最新热门    
 
京剧:曾有“流行”才成“流派” 今何所归依?

时间:2009-11-27 11:56:58  来源:不详
京剧是“古典”的艺术,但京剧也曾经流行过。 
  中文“流派”先有一个“流”字,意思倒也不很单一,“流淌—流动”是一层意思,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流行”的意思。“京剧”是“古典”的艺术,似乎跟“流行”矛盾的。然而京剧也曾经“流行”过,似乎有诗为证,一时记不得了。京剧出现“流派”,似乎正是它“流行”之时。
  “流派”有“创始者”,有“追随者”,光有“创始者”还成不了“流派”,而只能是一种艺术“风格”,甚至是个人的“特色”。“派”是“流”里“流”出来的。
  因此“流派”都有相对大一些的“生存空间”,“流风所及”,是它的“实力范围”。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争取“空间”,也就是争取“人”——包括观众在内的“追随者”。现在的“流行音乐”都有“追星族”,京剧也是有的,我在上海念中学时也当过。
  要使一种艺术“流行”,需要很多的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但似乎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更容易“流行”起来。
  京剧曾经是一种相当普及的“娱乐方式”,寓教于乐,雅俗共赏,那时候“生存空间”是相当大的,所以“戏班”也是一个“产业”。我们小的时候,即使那十里洋场的上海,京剧仍然很“流行”。那是因为上海的经济实力,北京的名角似乎还要在上海唱红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大概就在那一段时间,京剧各行当的“流派”才逐渐地、陆续地“形成——成熟”起来。
  然而,就大众来说,“娱乐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京剧的“生存空间”渐渐在“缩小”,或许不得不“退出”“娱乐方式”的行业了,逐渐它的地位“让”给了“电影”。京剧从“娱乐性”转化为“欣赏性”,某种意义说,尽管不太“普及”了,但“提高”了,京剧成了“古典艺术”。
  因为不很“流行”了,新的“流派”不很容易出来了,但原有的“流派”得到“磨练”,精益求精,渐渐成了“典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许多“流派”的“创始人”还都健在,更老的“流派”不仅有“传人”,而且有“中兴者”(如谭富英、叶盛兰等),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候,京剧在“空间”上有所“缩小”,但在“时间”上更加“绵长”了,作为“古典艺术”得以“长久”“存留”于“时间—历史”中,而不至于“流行”一阵就“消失”了。
  世事难料,一场“文革”摧毁了京剧作为“古典艺术”的“地位”,以空前绝后的强力“扩大”了京剧的“空间”,但是既不是以“娱乐方式”,也不是以“欣赏方式”,而是以“政治方式”了。
  随着“强力”的消失,京剧回到“艺术”行列,但是何所“归依”?
  首先人们想让它再“流行”起来,也好出现“新”的“京剧流派”。然而,作为“娱乐方式”,京剧也许不容易“振兴”了。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了,太好玩了,连老朽如我也改了,我不看戏,电视里的戏也不看了。
  于是京剧大概只有“回归”“古典艺术”一途,似乎不要专门去“争夺”“空间”,“空间”也就这样大了,更多在“提高”上下点功夫吧。但是,即使是“古典艺术”也不应该呆在博物馆里,京剧艺术的舞台生命似乎还在不断地“恢复”、加强。就说“流派”,前几年很热闹,很多派都有传人了,在“推广”方面有些作用,善哉。当然难矣。甚至不客气的说,有些“传人”竟是光有“派”却不入“流”。
  现在的科技手段,保存了许多创始者的录音甚至录像,典范犹存。传人们在普及推广上功不可没,单就欣赏言,还有创始之音可以聆听。甚至连谭鑫培那七张半早期录音,都能去噪复原,听后深感“享受”啊。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定它对流派的传承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所做京剧音配像工作,很有意义。
  叶秀山(学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