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考古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考古 …
已发现古遗址83处 双王…
梁王城遗址发掘获07-08…
最新热门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考古 盐业官营制度提早数百年(1)

时间:2009-11-30 9:43:56  来源:不详
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老话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须推理和论证,我们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人食盐已久,否则我华夏儿女不可能健康成长至今,并一代又一代地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明。但至于古人究竟是如何取得食盐,从何时开始制盐的,历史文献却记载得并不够丰富。《禹贡》、《管子》、《山东通志》等文献对盐及制盐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记载很多,但对制盐工具与制盐工艺的描述却非常少。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盐的故事

    因建水库挖出盐业遗址

    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35公里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水库周围,具体一点就是南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的区域内。此地离渤海仅20余公里。

    2009年 11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一片有坑有洼有浅沟的呈不规则状的现场,一些陶片类的东西散布其中。现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棉田,正值棉花收获时节,白絮随风摇动。据了解,该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很少。在水库及周边30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两三个自然村。当地主管考古工作的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介绍说,因天气骤然寒冷,原本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这天暂停了。

    双王城,史称“盐城”,又叫“霜雪城”。《寿光县志》(民国)称:“此城日久陷于巨淀洼中”。今讹称为“双王城”。汉代,这里曾经属于钜定县地。光绪年间,双王城一带尚属于古巨淀湖东北边缘。遗址调查发现,早在龙山时代中期偏晚,双王城一带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至商代晚期,开始成为重要的盐产地。西周早期,延续了晚商时期规模。至金元时期,这里也是一个重要产盐区。

    据介绍,早在1987年 7月,寇家坞遗址就被发现,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双王城水库建设,省文化厅依惯例,与重点工程办公室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37处。此后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省考古所、寿光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双王城周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双王城作为一个盐业遗址群其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该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已发现古遗址 83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3处(属于龙山中期偏晚),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4处。

    王德明称,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保存较好,但五六十年代为排碱排涝每隔50米所挖的约5米宽3米深的条条水沟曾对文物造成破坏。近年来对遗址群原来所处湿地环境进行的棉田化改造也对文物本体造成了影响。此外,每年棉花种植时,需深翻20-30厘米,这些都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随着双王城水库的建设,未来双王城遗址群部分遗址可能会被淹没。

    盐是如何诞生的

    通过王德明的介绍,结合记者的现场观察,我们大体上了解到,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50厘米。据分析,坑池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中还发现了位于南北坑池群中部的巨型盐灶。有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所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专家们认为,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古人制盐时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是“破罐取盐”所需还要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确是一种制盐工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