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资华筠:话说中国舞蹈

时间:2009-12-18 11:07:59  来源:不详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因其呈现方式的“转瞬即逝”和记录工具的局限性,在浩瀚的古籍中竟没有一部独立的舞蹈史。依据历代文献有关舞蹈的记述,考据论证、研究分析,可大体梳理其发展的脉络:

 

  原始舞蹈功能变异——从娱神走向娱人。在社会演进中,一方面向着自娱性、民俗性逐渐转化,在民众中自然传衍;另一方面则向着表演艺术升华,追求更高的审美效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祭祀乐舞、宫廷乐舞均以“娱君”为主要目的。这种变化在中国商代已初见端倪。《尚书·商书伊训》记有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作长夜饮”,描述了“女乐”(乐舞奴隶)取悦奴隶主的情景。

 

  制礼作乐寓教于舞——先秦舞蹈功能的转化:古代所谓“乐”是一种综合形式,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周代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期,周王为巩固其统治而制礼作乐,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机构,西周初年制定的雅乐体系,可谓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舞”(亦称“六代舞”):《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依次歌颂黄帝、尧、舜、夏、汤、周王的功德,前五个是传承下来的,《大武》则是为庆祝武王伐纣胜利而创编的,反映出“功成作乐,舞以象功”的宏伟气魄,可谓我国最早的庆典型“音乐舞蹈史诗”。还有“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旌舞》、《干舞》、《人舞》。较多继承了古祭祀乐舞的套路,变祭天地诸神为祭先帝,形式也由浪漫色彩的民间歌舞演变为端庄典雅的宫廷乐舞。传说孔子在春秋末年曾见过《大韶》且比较欣赏;而对《武舞》则有“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的评论,反映了儒家对歌颂暴力的异议。而《左传》则记述了吴国公子季札对《大武》的赞扬:“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在没有传播、记录工具的古代,《大韶》、《大武》能流传百年乃至千年之久,足见其影响之久远。

 

  四方交融雍容博大——汉唐盛世的舞蹈高峰:一个朝代的衰落,往往使宫廷乐舞走入低谷。但是,宫廷舞人流向民间以及社会动乱中的人口迁徙,客观上又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融和民间歌舞的活跃。汉魏、隋唐出现宫廷乐舞发展的两个高峰,固然与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紧密相关,民间舞蹈的发展为其注入了鲜新血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西汉,宫廷乐舞与各地区的民间歌舞蓬蓬勃勃。所设官署乐府机构除正乐之外另设散乐末部,负责采集散见于民间的歌舞(称俗乐),并从全国选拔技艺超群的艺人进宫表演,承担着继承、保存、提高传统舞蹈的任务。汉《乐府》可谓继《诗经》、《楚辞》之后,集诗、乐、舞之大成;由“角抵”演变而成的“百戏”综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门类之精华,也是汉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体现。傅仪所作《舞赋》以“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对狂放、豪迈、气势恢宏的汉代舞风,作了传神的描绘。随着西汉政权的崩溃,使兴盛百余年的乐府被黜,但南北战乱却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孕育着盛唐乐舞的高峰。

 

  唐代舞蹈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其纵向:集中体现了历代乐舞之最高水平并有所创新,其舞风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横向:与日本、高丽(朝鲜)、真腊(柬埔寨)、天竺(印度)、波斯(中东伊朗等国)、拂林(罗马)等国和边远地区的高昌(新疆吐鲁番)、吐番(西藏)、吐谷浑(青海一带)、南诏(云南)等少数民族频繁交流,融汇了中原和异域舞蹈的优势。王室设规模宏大的专业舞队,凭借宫廷优越条件汇集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予以提高、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舞目和技艺高超的专业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