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龙敏飞:谁能传承“科研…
黎建飞:书惟其旧
中学历史老师袁腾飞:我…
袁腾飞:对历史一见钟情…
袁腾飞:历史不是艰深复…
最新热门    
 
罗雄飞:关于俞樾的几点认识

时间:2009-12-23 12:01:00  来源:不详
俞樾所有学术活动的基础。

 

  俞樾的群经、诸子研究,以乾嘉皖派汉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和治学门径为依归,要求“原本经典”、“即训诂名物以求义理”(《重建诂经精舍记》,载《春在堂杂文》),反对空谈义理和迂曲之言,特别重视“因声求义”和“以意逆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其治经治学又形成了自己“以疑存疑”、大胆置疑的学术个性和风格。在他看来,不管某种观点成立的理由多么不充分,只要能获得至少一条材料的支持,就应该两存其说。在《诂经精舍自课文》和《经课续编》中,他常常就同一论题出示多个答案,例如“皋比解”,他以不同的角度和材料,列出了结论迥异的五种答案。因此之故,在俞樾的著作中,既存在两存其说的情况,也存在据孤证以立异的情况,还存在自我否定的情况。这些都应该从其“以疑存疑”的立场来理解。对俞樾这一学术风格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章太炎、黄侃等抱有微词,梁启超、刘师培、宋恕等似乎倾向于赞同的态度,钱玄同则大力提倡。客观地说,“疑则阙”与“以疑存疑”属于不同的学术风格,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因为任何学者都要受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思想立场的局限,自以为有“十分之见”的结论未必绝对正确,而“疑则阙”则往往容易使一些珍贵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后世学者因此便失去对同一问题加以重新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以疑存疑”、大胆置疑则能给后学者留下更广的研究空间和更多的研究思路。

 

  俞樾治经治学不但以“六经”为一个整体,还认为周秦诸子于圣人之道“亦各有所得”(《春在堂尺牍》卷一),只要“合诸子之言以求道”,就能得到圣人之道的全体(《论语小言》),儒家思想与诸子思想的关系,是道之一与事物之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是俞樾学术风格的又一特征。由此出发,其治经治学往往“务求通博”。治经不分今古,主汉学而不斥宋学,对诸子和释、道思想能兼收并蓄。“经”“子”互证也因此成为他治经治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俞樾在文字学领域对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古文“文例”的总结,也是得益于这种整体观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反过来,他又以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和“文例”指导群经、诸子的校勘整理,从而能冲破前人的注疏重围,独抒心得。刘师培指出:俞樾对群经、诸子的校勘梳理,“虽说多凿空,然言必有验,迥异浮谈。”(见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159页)

 

三、俞樾在传统学术传承中的地位

 

  俞樾是一位通儒,涉猎范围广泛,其学术成就以“通”见长。单就其著述而言,在具体领域的研究方面,与后世学者的成果相比,似乎不那么精深。但就俞樾而言,其学术地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方面,更体现在传统学术的传承方面。他本人一再强调,其学术以“梯梁后学”为取向。俞樾的三部代表作完成于1864至1868年,对其后一、二十年的传统学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前,鼎盛一时的乾嘉汉学已处于衰微状态,特别是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文献荡然,老成徂谢,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鉴于“拜上帝会”传播的教训和自身的经验,曾国藩等“中兴名臣”把重建传统文化秩序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俞樾对群经、诸子的通儒式校勘整理以及对古文“文例”的归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推动传统学术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对传统学术人才的培养,俞樾以求新求异和兼容并包为宗旨,因而门下会聚了多方面人才,古文经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章太炎和黄以周、今文经学的重要代表崔适、在理学方面有重要地位的朱一新等等,都成为他的门下弟子。

 

  总之,俞樾在中国近代的传统学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对传统学术即后世所谓国学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