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晶:风骨铮铮,终古不…
郭晶晶雷人语录:“别吃…
陈晶:舒芜先生的两位挚…
中国运动员习惯性耍大牌…
最新热门    
 
王晶晶:2009,记住这些渐行渐远的背影

时间:2009-12-30 10:40:34  来源:不详

在新世纪即将进入第一个10年驿站时,一些人的旅途已提前归零。

 

  大概没有哪一年像2009年这样,背影成行,离去的脚步这样整齐。一年过后又是新的一年,在这个永远不缺新人和新闻的时代,似乎唯有登上讣告,他(她)的名字才又被人们重新想起甚至怯怯提及;似乎唯有登上讣告,才能弥补人们对于他们认知的空白。

 

  7月,有着“话剧界活化石”之称的欧阳山尊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谢幕;9天后,国学大师季羡林与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并肩辞世;10月底,引领人们重新“穿越”历史的史学大家唐德刚在大洋彼岸作别历史;3个月后,科学巨匠贝时璋与钱学森随秋天一起离去;“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杨宪益与比“故宫还生动”的王世襄,两位好友也没有挨过京城11月最后的萧索。

 

  每一位老人的名字登上讣告,媒体和公众都冠之以“最后的”“大师”这样的定语,灵堂外前来吊唁的民众总会排出蜿蜒百米的长队。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无限敬意。而每一分敬意,最后又都模式化地谱成了一曲名为“今不如昔”的时代挽歌。

 

  也许,只是因为他们的离去周期性地触痛着时代的神经。当一种社会事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这些蜂拥而上的种种声音,是大师远去时代里的一种习惯性纠结。新闻有其自身的操作规律,但难道唯有他们的去世才能让我们恍然大悟赶趟儿般地追念一番,而后,尚未回答的问题依然没人回答,直到下一位大师去世才又重新提起。

 

  相对于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离世后的喧嚣,12月去世的捷克语翻译家杨乐云就太过寂静了。这位90岁的老人,是中国最早介绍米兰·昆德拉的人,她让中国人知道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这无助于这位老人小小的住院问题,仅仅因为有些病房要讲究行政级别,这位不够“级别”的大翻译家,只能与那些有“级别”的病房无缘。

 

  这些老者,还只是2009年文化界逝者名单上的一小部分。我们还不能忘了“永远的小丁”——漫画家丁聪,他在2009盛夏来临之前,先行一步。“革命之后,我发现有一些事可以讽刺,但有人告诉我,如果我要画漫画,不要去讽刺,只能赞颂”,这是丁聪心中永远的痛。丁聪曾经绘有一本《文化人肖像》,今夏,他和这部书的部分画中人在另一个世界安静相聚。半年后,丁聪好友杨宪益的追悼会上,连同生平介绍一起发放的,正是小丁为杨宪益画的肖像漫画。

 

  还有作家舒芜、翻译过《浮士德》的诗人绿原以及杂文家何满子,这三位与“胡风案”有关,或负有一点责任或是被无辜卷入。翻看这些人的官方讣告或“简历”时,很容易发现,其间或多或少都有20年的空白期。他们的去世,能否让人们重新打捞起那段曾被抹去的记忆,或者往事也随他们一同而逝?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