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宝健公司向中国青基会捐…
最新中国大学排名公布 …
1月8日 《天演论》译者…
强冷空气今袭中国大部 …
中国网络电视台开通一周…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公益…
2009年度中国朝觐工作顺…
陈光标倡议中国企业家节…
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
2009中国出版逆势上扬 …
最新热门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大型特藏文献发布

时间:2010-1-8 10:54:52  来源:不详
文献缺藏让社科学者“心虚”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管理中心副主任肖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成前,国内高校人文社会信息资源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的缺失。从1950年到2000年,全国高校外文图书总藏量只有45万种,而哈佛、牛津、耶鲁三所大学的藏量总和就达到212万种。同时,50%的外文期刊国内未有收藏。以北京大学为例,强势学科经济学的文献保证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肖珑说,目前,综合性院校越来越多,仅高校人文社科教学和科研人员就已达到35万人,每年在研项目10万,相比之下,人文社科资源保障严重不足。用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胡德坤教授的话来说,在外文文献资料的收藏方面,国内学界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学界素有“理科上水平靠设备,文科上水平靠资料”的说法。资料的权威性和齐备程度往往决定学者的研究成果价值几何。对此,胡德坤体会颇深,他告诉记者,自己曾任“日本侵华史料的整理研究”课题的评委,发现很多研究人员论文参考的基本资料是不完整的。

 

  资料的缺藏导致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心虚”。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描述了中国学者曾经的窘境,“比如在历史、地理等方面,如果中国学者涉及到了国外的内容,却常常无法引用国外资料,便根本失去了与国外学界对话的资格。中国学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资料收集上,却很难做好。”

 

  高校人文社科资源建设面临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共建共享建设已有十余年,已经完成了基本框架建设,但尚缺大规模服务,外文文献资料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知、共享。众所周知,外文文献价格昂贵,很多高校图书馆无力购买齐备本校学者需要的文献。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统筹,各图书馆花费重金购买的外文资料往往雷同。

 

为学者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3月15日,教育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经过统一协调成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该中心以“共建、共知、共享”为原则,以“整体建设、分布服务”为方针,以外文资源为基础,直接面向国内重点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专家学者提供高水平信息资源服务。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建设的国家文献保障体系,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立了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学科中心三级服务体系为主体的运行管理体系。有组织的分工协作,让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外文文献资源建设变得高效有序。在中心的协调下,统一采购图书,统一进行编目,并且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为社科学者提供服务。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华北、东北地区主要收藏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华中地区主要收藏图书,西南地区则收藏期刊。在网络平台下,用户可以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