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任国征:“国学传统的东…
金春峰:弘扬孔子之诗教…
教宗年初传统接见驻圣座…
胡凡:孔子的学习精神与…
“国学传统的东西”是什…
国学课走进百余所中小学…
河南开出首张网络发票 …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余三定:当代学术与传统…
中国优秀原创动画片制片…
最新热门    
 
“传统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0-1-15 11:48:22  来源:不详

近日,“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世界哲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与当代世界”这一主题,对多元普遍性与跨文化对话、儒学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阐释、中国和平主义发展道路与当代思想界的任务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多元普遍性与跨文化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由世界市场、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共同推动的客观历史过程,它打破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的封闭保守状态,把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北京大学陈来教授认为,目前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必须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反思和超越,变目前的“西方化”为未来的“世界化”。针对把东西方价值的关系制造为“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对立的观点,陈来主张把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发展为“多元的普遍性”观念,并以此作为处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关系和进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大学王南湜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多元文化并存要以“重叠共识”为条件。多元化文化对话的目的,并非达成不可能达成的全球性的共同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最终走向一种“和而不同”的哲学立场。

 

  全球化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条件,怎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成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焦点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指出,在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比较特别的“文化围城”现象。“文化围城”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误解。在跨文化对话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悖论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综合创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而使生成中的中国文化成为未来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认为,文化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取决于主体的各种选择,我们应该对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客观、平等地承认并尊重每一个文化主体自我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依据主体间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来解释共同价值和普遍价值;依据主体间的差异,来解释价值与文化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与会学者还就跨文化交流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德国特里尔大学卜松山教授认为,跨文化对话的各方不仅需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而且要对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进行历史的反思,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寻求普遍性的共同价值观。为了减少和消除文化交往中的各种冲突与对立,跨文化对话的各方必须以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寻求视域的融合。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教授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例,对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没有采纳德性的主体性和德性的普遍性这两个论题,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始终具有成为一个实践者的可能性,德性含有一种在德性的心灵上能够呈现的可能的普遍性。基于实践的可能的普遍性和德性的心灵的可能的普遍性,东西方文化完全可以寻求共同的德性普遍性。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