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俞绍初:探讨曹操墓真伪问题

时间:2010-1-20 11:56:01  来源:不详
  曹操看到有汉一代的多数帝王之陵都曾经被盗掘,这种情况肯定会引起他高度重视,所以他和他的儿子曹丕主张薄葬,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自己的陵墓被盗掘,这一层意思在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三年所下的终制,即《营寿陵诏》中讲得非常清楚。他们力戒墓中埋藏金玉铜铁,要墓地不封不树,且尽量选在贫瘠隐蔽不易被发现之处。

 

  曹操在去世前两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他发布了一条《遗令》,这实际上是营造寿陵的命令,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确定陵址,在西门豹祠西土地贫瘠的高岗上,“不封不树”;二是曹操命令要遵循古代的葬制,扩大寿陵的范围,为诸侯文武大臣有功者预建陪陵,即陪葬墓。这就意味着曹操在营造寿陵的同时又在其附近建起了众多的陪葬墓。据有关记载,后世多有好事者挖掘过西陵一带的墓域,但在多具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除了瓦罐一类外,空无一物。这样看来,他们所挖的似乎就是曹操的陪葬墓了。由此可以推测,这些陪陵的实际用意是想借数量庞大的陪冢来迷惑盗墓贼的眼目,使他们不易找到真陵。这正如同“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珠宝”一样,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

 

  说到这里,使我联想起所谓的“七十二疑冢”。现在多有人认为“七十二疑冢”根本不存在。《三国演义》确实描写过此事,但说它是无稽之谈恐怕有欠慎重。王安石诗中已提及七十二疑冢,因是文学作品,可不征引。且看学术性著作《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这种正规的由朝廷组织撰写的地志都对此有明确记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河南彰德府临漳县”下说:“磁州南二十里有讲武城,曹操所筑也。又操有疑冢有七十二处,在漳水上,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他对此并未加任何疑似性的按断。这说明,在前代地理学家眼里这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元人国史院编修官纳新,他曾游历和考察了黄河流域一带,结合地志图经实地勘察和民间传说写成了《河朔访古志》,里面提到他亲历曹操西陵和七十二疑冢,指出西陵(曹操墓)在邺镇西三十里,疑冢在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南二十里的讲武城边,西距西陵十余里。他还描述自己骑马“自午抵暮,纵横出入冢中不知所向”,可见这个冢墓群范围之大,这也说明在元代以前疑冢是确实存在的。从纳新所标示的地望来看,七十二疑冢正是在安阳丰乐乡一带。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一片地域混杂有不少北朝人的墓葬,不过现今发掘出土的既然有魏武王字样的铭牌,估计未必是北朝人墓,倒像是曹操的疑冢之一,而里面几具尸骨和一些陪葬物可能是在曹操死后临时埋进去的,意在迷惑盗墓贼。果若如此,那么此墓中出土的文物同传世文献的记载何以不相符合,就可以得到印证了。

 

  我不懂考古,只是从存世的文献典籍出发提出一些疑问,不敢下任何结论。我想考古学家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会予以包容谅解的。我真心希望这次发现的墓是真的,所以才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另外,根据《宋书·礼志》记载,曹丕即帝位后,立即追赠其父为魏武帝,并且刻了一方金玺,也是为了防墓穴被盗,他没有将这个金玺直接放进曹操的墓穴之中,而是用石盒包装将其深埋在墓道之端,因此我建议相关的考古专家不妨在墓道两端再进行挖掘。这一金玺一旦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或可成为曹操真墓的铁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